“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为全国新闻舆论战线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牢记职责使命,坚守新闻理想,用激情、奉献和情怀点亮自己的人生,以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推动社会进步。
深入基层 心系百姓
百姓在哪里,故事就在哪里。
鸡年春节,万家团聚。为了寻找具有陕北窑洞特色的春节故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高珧今年新春走进陕西绥德县郭家沟村,在窑洞里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由于工作原因,他已经连续7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郭家沟村千沟万壑,窑洞遍布。通过走访,高珧领略到民风的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感受到生活的贫困——交通不便,耕地较少,自然资源匮乏;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孩子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
高珧希望自己的报道能让更多人知道郭家沟村,也希望村子里的年轻人可以多走出去,真正成为黄土地的主人。
走基层有多艰辛,收获就有多珍贵。
2016年7月,长江流域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湖北江河流量之大、险情和突发事件之多、灾情损失之重历史罕见。
为还原抗洪一线场景,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记者朱娟娟深入救灾前线,连续多天从清晨工作到第二日凌晨,顾不上右手突发腱鞘炎的疼痛,陆续发出了《暴雨袭江城》《河堤决口冲垮的村庄》《阳新保卫战》等多篇深度报道,展现出基层干部群众的抗洪精神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
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策划——为劳动者计步》,栏目记者刘冬和同事们跟随环卫工、护士,记录下他们每天的奔波;也感受着公交车司机、银行柜员“寸步不移”的艰辛。计步器上的鲜明反差,展示了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辛苦,带给观众的却是相同的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们希望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把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细节展现出来,直击观众的心灵深处。”刘冬说。
铁肩担道义 妙手着文章
对于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新闻就是号角——他们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奔赴新闻发生地;他们奋勇而上,勇敢地走向硝烟与战场。他们牢记职责担当,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
2016年7月,罕见的洪水肆虐长江中下游。为采访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破堤分洪现场,已在抗洪一线奔波采访10多天的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冒着高温坚守大堤30多个小时,准确记录下分洪场景。
如今的梁子湖辽阔安澜、水质清澈。7年前,这里却面临严重的生态威胁,陈凌墨和同事为此深入梁子湖流域调查采访一个多月,发出聚焦梁子湖生态危机系列深度报道——《梁子湖报告》,推动了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台。
笔在手中,路在脚下,使命激荡在心间。
陈凌墨说,她将继续以新闻人的点滴努力,守护祖国的大江大湖。在六朝古都南京工作生活的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记者郑晋鸣,则把目光聚焦在“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的命题上。
2016年4月,郑晋鸣从南京市一项危旧房改造工程中获得讯息与灵感,采写了《“不可移动文物”能不能“动”?》,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尤其要重视保护隐藏在城市边边角角的“不可移动文物”。一个月后,他又发现南京的文物保护单位朝天宫内竟有开发商大办房地产新闻发布会,他跑了一个多星期,写下了《南京文保单位“商”不起》,引发社会关注。
“奇葩证明”频现,人民日报记者发问“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廉价救命药短缺,工人日报记者质疑“为什么2元钱的‘救命药’没有人做?”校园惨案发生,衡阳晚报记者痛陈“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这些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彰显新闻报道的力量。
创新融合报道 涵养业务能力
受众在哪里,新闻舆论传播的阵地就在哪里。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微电影《红色气质》以9分5秒时长完成了中国共产党95周年历程的宏大叙事,努力把“高大上”的重大政治主题讲得“走心”;系列全媒体报道“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首次请航天员作为记者从太空发回报道,全方位展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过去一年,新华社大力加强融合报道创新,在重大主题可视化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我和同事们尝试面向互联网受众探索报道创新,打破传统文字、图片、音视频报道的分隔,整合资源,进行跨界叙事,希望用全新的视听体验让受众有所触动。”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柯勇说。
在实践中体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李柯勇认为,在全媒体新闻时代,创意才是最稀缺的资源。采编人员唯有朝着更有创意的报道转型,才不会落伍。
从2016年两会在两微一端推出“我心中的小康”系列“海采”短视频作品,让百姓成为新媒体内容的采集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到2017年春运报道中推出“新春走基层”值班站长日记、“回家”K4217/8次增开列车上的96小时等“直播新春走基层”系列作品,经济日报在融合报道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天一跬步,一月一中步,一年一大步。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从数次实践中收获的经验,让经济日报两微一端项目建设负责人朱文娟下定决心,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寻求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从文字稿件、广播连线、摄影摄像、手机直播,到VR、无人机等不断出新的技术,全年数不清的采访报道让央广网记者张雷练就了“十项全能”的本领。回忆过去一年的采访经历,他概括了两个关键词——转型、融合。
“融合是趋势,转型是根本。”张雷认为,要成为一名全媒体记者,自己的路还很长,不仅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需拥有更新的角度和视野,跟得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变革,交得出让百姓喜爱的新闻作品。
作者:王思北 李亚红 胡浩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