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和中国梦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常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汇集全党智慧,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作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喉舌,大力宣传和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是时代赋予广播电视的神圣使命,也是广播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广播电视必须坚持舆论引领,思想感召,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社会思想高地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做社会现象的忠实记录者和描绘者,更应该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者和推动者。广播电视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充分利用宣传优势,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一)广播电视要自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宣传的主题内容,以史为鉴,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作为舆论引领和价值感召的根基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根源和立足点。
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最灿烂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离开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宝库和价值源泉。只有深入挖掘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渊源,把好传承脉络,才能诠释好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和思想源泉,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心、道德自豪感、价值优越感和民族凝聚力。
一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文化含量。深耕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的土壤,以广播电视独特听觉视觉语言深入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厚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为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文化专题和其他节目都可以以历史传统文化作为素材,经过拍摄制作加工成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央视2001年7月9日开播的名牌节目《百家讲坛》,还有央视四套的《文明之旅》等,都是以历史文化为选题,借助演播室,以课堂讲座的形式,集学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将历史文化中许多深奥难懂的知识以浅显易懂的电视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取得了可观的收视效果,受到观众的较高评价,成为央视的特色品牌栏目。
二是创新内容和形式,提升传统文化节目的精品意识和品牌理念。创新是广播电视的永恒话题,广播电视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节目,就没有广播电视的存在与发展,文化专题类节目也不例外。文化节目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弘扬,如果思想僵化、内容空乏、模式单一必然会使得听众观众难于接受;如果节目形态不是与时俱进,而是一成不变,各台节目不能推陈出新,而是互相抄袭,呈现同质化现象,必然会导致听众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厌倦。近年央视在文化节目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以问答竞赛的形式,来传播传统文化,改变了以往文化节目只有讲座的单一模式,这是从理念到模式不断创新取得成功的范例,对于传播优秀文化,用广播电视语言讲好中国历史、弘扬传统美德,扩大听众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广播电视要主动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全社会核心价值的思想共识
宣传、传播和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广播电视作为社会主流媒体,理应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必须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作为宣传工作的全部主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到各类宣传节目中,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势,让听众观众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促进感知领悟,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化舆论效果,宣传和引导并行,营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舆论氛围。
一是创新主题宣传,传播主流观点。创新主题宣传是强化宣传内容、深化宣传效果的根本需要。主题宣传可以造就强大的宣传阵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自觉按照核心价值的基本要求规范自己的行动。
二是策划主题活动,强化主流理念。策划主题活动是广播电视宣传经常运用的主要手段。紧紧围绕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策划和实施主题鲜明的大型宣传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三是做好主题栏目,突出主流载体。“主题栏目,是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等各类节目之中,推动核心价值观宣传栏目化、活动化、常态化,进一步壮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阵地”。
二、广播电视必须坚持精神滋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广播电视对受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它的教化和推动作用,也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滋养和培育作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深入人心,不仅要具备理性的认知,更应该有情感的认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全面接受和自觉遵循。要找准“宣传教化与人们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坚持“三贴近”、“走转改”、典型带动,接地气、聚人气、增底气,讲百姓故事、讲身边故事、讲正在发生的故事,把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化解于生动鲜活的现实故事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思想的心灵指针和行动的价值标杆。
(一)坚持“三贴近”,使核心价值观宣传“接地气”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是新闻工作的指导原则。“三贴近” 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用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视角采写报道,使宣传工作脚踏实地,真正接上地气。
一是以百姓视角,把话筒镜头对准百姓,让平民百姓成为广播电视的主角,切实改变把话筒镜头对准上层、对准领导,脱离群众的状况,让百姓觉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二是用百姓的语言,与百姓平等交流,使百姓觉得浅显易懂、易于接受,切实改变宣传报道中的假大空、无的放矢、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情况,做到“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入脑入耳入心”,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引导功能。
三是始终坚持“三贴近”,抓住受众,激发受众的心灵感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抽象的词汇,化为具体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形象的描绘、浅显的表达,深入浅出地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触及心灵深处,润物无声,引发思索,陶冶心灵。
(二)坚持“走转改”,为核心价值观宣传“聚人气”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三贴近”原则的深化和拓展,是新闻工作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行动。坚持“走转改”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反映人民群众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深化“走转改”活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宣传的主体,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标准。广播电视要充分利用声屏感人、亲切、形象、直观的特点,在宣传报道中讲老百姓感兴趣的事,讲老百姓自己的事,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提高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凝聚人心,聚拢人气。“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去年春节期间,央视播出的《家风是什么》专栏,以随机采访的方式,用镜头前普通民众质朴的话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被广大观众所广泛认可。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把普通人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一个个凡人善举,传递爱心,弘扬社会美德,观众心灵随着故事的节奏而一起律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坚持典型带动,让核心价值观宣传“扬正气”
典型引领是我们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其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典型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为普通民众作出表率。先进典型就是一本生动的教材,直观、鲜活、生动、有形,汇集着无穷的正能量,凝聚着无限的昂扬正气。典型宣传就是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用尚德先行的人引领普通人。广播电视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引导和激励人们崇德向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
要把先进典型的宣传和“三贴近”原则、“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既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普通人身上的行为闪光点,也要深入挖掘和弘扬先进典型的道德光辉与价值追求,从活生生的具体事例和行动中,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璀璨珠玉。
三、广播电视必须坚持舆论监督,抑恶扬善,匡正祛邪,确保社会价值理念的正确方向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宣传工作的一体两面,方向相反,但目标一致,目的相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抓建设,又要抓治理;既要积极加强正面宣传,又要切实加强舆论监督。
(一)要防止杂音噪音,剔除“社会公知”和“网络大V”的价值混淆和道德干扰
随着互联网络、手机上网、微博、微信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呈现出融合发展之势,传统媒体的主流作用被冲淡和稀释,一些所谓的“社会公知”和“网络大V”乘势而起。有些“网络大V”以造谣惑众为能事,故意造谣传谣,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信口雌黄,超越底线,超越道德。一些“网络大V”即所谓网络意见领袖,给自己戴上所谓“社会公知”的高帽子,提出“普世价值”,宣扬宪政民主,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包装成“普世价值”的虚伪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攻击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通过造谣传谣给人们心理制造混乱,宣传“普世价值”给人们思想制造干扰和冲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厘清思想的迷雾和价值樊篱,旗帜鲜明地弘扬传统美德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二)对违反社会公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现象大胆揭露,勇于贬斥,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渗透影响,社会上一些违背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些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社会上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现象,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失信诈骗,社会生活领域的拉帮结派、急功近利等等。这些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这些丑恶现象的发展和漫延,侵蚀了人们的道德理念,败坏了社会风气,激起了人们的公愤。广播电视要充分运用好手中的舆论工具,对伤风败俗的丑恶行为进行揭露和批判,对那些缺德的不良现象及时曝光,唤起人们对不良现象的认知和觉悟,形成社会压力,树起正确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四、广播电视必须创新外宣战略,壮大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在做好内宣工作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探索对外宣传道路途径,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宣传格局中争得了一席之地,世界主流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中国的声音、文字和画面。但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比较,中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特别是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影响力较弱。广播电视要勇于担当,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国精神和文化的重任。要学习借鉴国外媒体的先进经验和传播理念,借助新技术的发展,紧紧抓住媒体融合使我们和西方处在同一技术水平线上的难得机遇,大力推动内容生产、技术策略、产品运营、市场推广等的全面创新,提升产品影响力、技术支撑力、落地覆盖面、品牌影响力等,增强对外话语“三力”,建设好中国的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增进和提高中国精神和核心价值的世界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广播电视要以自己独特的语境,推动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弘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