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7月,为参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举办的第20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专题培训班,我们36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十几个省(区、市)的同志聚集在延安,共同度过了心灵洗礼、灵魂升华的十四天。
学院为我们安排了丰富而又充实的学习内容。通过实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四·八”纪念碑、宝塔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凤凰山、南泥湾、清凉山等革命旧址,我们从中寻找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体味着延安精神的精髓和基本点。亲身参与到极有特色的现场教学当中,聆听着学院教授们绘声绘色的现场点评,我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循着历史的足迹,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一会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党代表,在中央大礼堂聆听着伟人慷慨激昂的讲话;一会儿又成为一名整装待发的抗大学员,在中央抗大的课室中汲取着我党我军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并从这里迈向抗日救国的战场......。
听了学院王诚安教授的“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党性修养”的专题报告,更是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延安时期的十三年(1935年至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发展成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伟大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并成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时期。同时,是我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扭转乾坤、创造辉煌、迎接新中国曙光的十三年。提起延安,革命者向往和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一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并创造辉煌业绩的革命圣地;二是因为在延安的窑洞中,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三是因为我们党曾在这里局部执政并为在全国执政奠定了基础;四是因为延安是一个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提高人的地方。在这十三个春秋里,中国革命的道路始终曲折坎坷,而且处处充满惊涛骇浪,但终归无法阻挡中国共产党人向着胜利方向迈进的豪迈步伐。人们都说,这块圣地孕育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影响着革命的时代,影响了整个神州,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浓缩和凝聚!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延安精神,怎样才能领悟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那时的延安可谓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并且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窑洞里,人们可以从故居实物中领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他们住的是普通的窑洞,没有一件豪华的用具,除多了一张办公用的木桌外,与普通士兵和农民没有什么两样。也是在这些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在国民党抢夺抗日胜利成果,企图困死红军的态势下,毛泽东带领2万人的红军与23万敌军周旋,有效牵制了敌人的力量;小米加步枪,农村包围城市,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等,无不折射出实事求是真理的光芒。
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党和国家的形势与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必要始终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既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备鲜明的实践特性,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应该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延安精神走进各自的工作、融入自己的事业,真正成为工作中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专门走访和参观了清凉山革命旧址,因为这里曾是谱写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辉煌一章的“新闻山”。
走进清凉山那幽静深邃、洞大壁坚的石窟之中,流连于当年的红色报刊图书的印刷装订车间,在当时敌机时常轰炸的情况下,这倒成了最好的天然防空洞。沿着山坡道路一直向前走,然后朝着东南方向拐个弯儿,在半山腰的几孔窑洞前立着几块标示牌,上面写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新华通讯社总社旧址”。作为一名广电人,我久久伫立在牌前,注视着略显破旧的窑洞,默然想象着它们是怎样担负起我党宣传的重任,如何让党和国家早期的宣传机关容纳在这不大的“胸怀”中?
中国共产党对广播技术的重视,正是源于党中央成立的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周恩来千方百计地从苏联带回了当时最新的短波广播发射机,毛泽东主席送来了自己仅有的几张唱片,大家土洋结合,硬是在窑洞里办起了呼号为XNCR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此,红色电波像一柄利剑,在空中冲破了国民党反动的宣传封锁。党在延安时期开办的广播机构,以全新的技术手段,形成以延安为中心的强有力的通讯广播网络,充分体现了我党的政治战斗特色,并达到了特有的宣传效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今日,当我站这座新闻名山上,重温历史长河中那辉煌的一页时,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和新业务概念,我们这些广播事业的后来人只有继承当年前辈们开创的延安“清凉山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把广播科学技术推向前进。同时,我国广电行业应该积极打造现代、综合、新型的国际一流传媒平台,努力破解传统广播影视面临的科技挑战和发展困惑。我清晰地意识到:伟大的延安精神不正是我们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取得最终胜利的思想法宝吗?
伟大的延安精神不朽!
(作者单位:广播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