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局党建 > 大家谈
制度优势,长治久安——赴四川灾后重建考察学习体会(饶曙光)
2010-12-08   来源:      [ ]

向北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


  2008年5月12日,当四川汶川地震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心情比别人更为沉重。1982年1月大学毕业时,我曾经被分配到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地点在汶川县城附近的岷江河畔)工作过半年。虽然时间不长,但那儿独特的地域地貌和风土人情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学习考察的第一站是北川旧县城地震遗址。沿途,尽管新修的公路畅通无阻,但地震发生后惨痛的场面及救援的艰难情形仿佛就在眼前。在北川旧县城的入口处,还实行军事管制,每天只放行一定数量的人进入。入口处有一首小诗:“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走,留下一点怀念,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地震的废墟上,写有“放低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片安宁”的指示牌,提醒着人们废墟下面还埋着我们很多不知名的同胞,让人们的心情和脚步却显得格外沉重。
  一、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灾难过后,人们痛定思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号,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标语是“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过去,人们总是喜欢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做自然的主人。其实,这恰好是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侵犯了自然,因此遭到自然的报复也是必然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人类应该是科学认识自然,积极顺应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痛定思痛,保护环境和自然的问题更加凸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这不仅仅是灾区人民的心愿,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自然,我们才可能拥有一个更美好、更长久的物质家园,也才会有一个更美好、更长久的精神家园。我们欣喜的看到,在整个灾后重建中,都体现了科学认识自然,积极顺应自然的理念。
  二、对口援建,制度优势
  巨大的灾难发生之后,当灾区人民还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当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对灾区人民无比的同情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就迅速作出了举全国之力,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各对口援建省市把灾区当作自己的家园,把受援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山东省把援建的北川县当成山东省的一个特殊县份。北川人感慨:北川不仅是“山东一个县,还是山东第一县。” 山东省还确定了“科学援建、务实援建、和谐援建、艰苦援建”的理念和原则,使得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目标很快就得到了实现。异地在原来安县安昌镇(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取名“永昌镇”)建设的新北川县城的规划达到了国际水平,各种硬件设施都提前了20、30乃至50年。各种基础性实施、公共设施,尤其是学校、医疗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等等,都成为了北川新县城建设的亮点。
  三、深化合作,产业升级
  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的科学重建、科学援建,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得灾区旧貌换新颜,更使得灾区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发展后劲,焕发了勃勃生机。安县的辽宁大道辽安路是辽宁省对口援建安县的重点交通工程,也是最大的单项援建项目,总投资4.1亿元。当地人认为,没有一条路像辽安路这样,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了沿线几十万人的生活,改变了安县的发展格局,成就了几十万人的创业梦想。山东大道是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北川新老县城的交通枢纽,是经济回升和再次提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对北川未来的发展和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为灾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受援建双方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长期的、有效的联系和合作。援建方考虑的不仅仅是灾后重建的短期效应,同时考虑到了如何有效增强灾区的发展后劲,推动灾区的产业升级。阿坝州水磨镇就不仅实现了灾后重建,而且实施了产业重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水磨镇原来是一个工业区,主要以生产水泥和其它高污染的工业产品为主,不仅对岷江的污染威胁巨大,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有限。重新规划后的水磨镇则变成了旅游和教育园区。水磨镇旅游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羌民族的特色和风情十分突出,其发展前景完全可以与云南丽江媲美。
  总之,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受援方引进和获得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同时也获得了先进的观念、先进的管理方式。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帮助灾区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使得援建方也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支撑了灾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对援建的回报,灾区也出台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为援建方企业在灾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为优质的政务服务,使得受援建双方的合作不断深化。
  四、平衡发展,长治久安
  如果说对口援建是国家层面的创新,探索出了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的新机制,那么“对口合作”则是受援建双方在灾后重建实践中的新探索,开辟了“后援建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推动对口援建由单方受益向互惠互利有效延伸和拓展。
  在赴四川灾区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处处可以感受到灾区人民不屈的精神力量和建设新的美好家园的信心。灾区人民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走出灾后重建的新路。像我们参观的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焦家院子安置点,就探索出了乡镇灾后重建的新路,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有效的经验。天马镇金陵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每人平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节省了大量的耕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度尽劫波情意在,度尽劫波又一春。巨大灾难后曾经的断垣残壁已经成为过去的记忆,浴火重生的灾区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迅速恢复,并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力前行。在整个灾区,见到最多的口号是“感恩伟大的党,祝福伟大的祖国”。这不仅仅是作为一幅标语写在墙上,也不仅仅挂在灾区老百姓的嘴里,更是融化在了灾区老百姓的血液里,甚至融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携手共建灾区美好的明天,共建伟大祖国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