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总局党建 > 风采录
新闻现场的无悔青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
2011-07-20   来源:      [ ]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报部的一名记者。在特报部办公室,十几个双肩包挂在墙上,像一个个战士整齐的排列在一起。每个背包里面都装有洗漱用品、雨衣、运动鞋等。《突发事件报道十记》这样写道:“市内突发事件5分钟之内出发、外地突发事件1小时内动身。”
  接到命令,抓起背包,冲进电梯立刻出发!这样的场景已经不知道在我的身上发生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感觉自己像一个战士,每一次都不知道自己的归期。挑战、刁难、问题和危险这些从来都不会阻挡我和身边同事们的脚步。特报部记者的标签就是速度、正义、客观和担当。
  2010年7月16号,当天下午刚刚回到沈阳老家休假的我,突然接到主任高岩的电话,时间是晚上10点半,大连石油管道爆炸,现场已发生火灾。放下电话,我便独自在黑夜中奔向火车站,5个半小时的夜车,没有片刻休息。早上8点,广播里听到了我从现场发回的第一条连线。当时空气中还飘有黑色石油附着物,落在身上、衣服上;面前体积如小型体育馆般的起火油罐不断地向外吐着火舌,浓重的油焦味让人不敢大口呼吸;着火油罐附近更是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液体危险品油罐300多个。在现场我只想比消防队员靠得更近,比现场指挥官知道更多的细节,比其他媒体的记者更快速更全面地报道事实进展。这之后的9天,我的多条首发消息和现场专访,成为了连续几天新浪、搜狐、网易的头条新闻。
  7月29号晚,这是从大连报道石油管道爆炸后回到北京的第四天,我再次接到主任电话,吉林遭遇了百年甚至有的地方是千年不遇的洪水,7000个化工桶流进松花江,吉林、哈尔滨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我再次背起双肩包,坐上了当晚北京飞往长春的最后一班飞机。我身边大多数的旅客都在飞机上睡着了,但对我而言,战斗才刚刚开始。我四下吉林市永吉县,两上松原抗洪大坝,深入重灾区桦甸、口前等多个乡镇。 7月30号,参与抗洪抢险的官兵关喜志牺牲在了距离我500米远的湍急的江水里,我带着泪水和敬意采制的新闻特写《洪水无情战士无畏 血肉之躯谱写生命礼赞》感动着自己,也感动了很多听众。每天只睡3、4个小时,平均发稿十几条,几篇连续报道连创中广网单条新闻点击量历史最高纪录,我最终病倒在永吉县医院。
  2011年3月11号日本9.0级大地震,地震后34小时,我和记者王磊到达东京,连夜开始工作。5天4夜90个小时里,经历了两次较大余震,数次小震,走遍了东京、千叶、新泻、青森、群马县等5座城市。距离重灾区、核辐射地区最近为150公里左右。当日本福岛核电站3号机组再次爆炸时,作为前方记者从未退缩,为中国广播记者报道国际突发事件做了突破性的尝试。
  很长时间以来,我出差的天数远远多于在北京的时间。后来爸爸对我说他每天把收音机就挂在脖子上,通过听广播才能知道我此时此刻究竟在哪里!
  其实很多人可能会问,你到底为了什么这么拼命,不在特报部也可以做记者,不用这么吃苦,也没有这么危险。但是,我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主动申请进入特报部,就是希望自己能在年轻的时候得到更多的锻炼。应该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记者,我希望自己,永远在路上!(李谦)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