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行业监管 > 质量检查
2011年“3·15”少儿读物类出版产品质检报告
2011-11-23   来源:      [ ]

 

    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3·15”质检活动延续去年少年儿童读物类出版产品质量主题,对31个省(区、市)及军队系统和中央部委在京的554家图书出版单位、180家报刊出版单位、44家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1321家印刷企业、24家光盘复制单位出版、印制和制作的9000多种近7万册(份、期、盘)少儿读物类图书、报纸、期刊、装潢产品、光盘的印刷装订质量、复制质量、环保质量,以及部分产品的编校质量进行了检测和检查。质检情况表明,2011年我国少儿读物类出版产品整体质量良好。
    印刷装订质量
    今年印装质量的监督检测工作仍以各省(区、市)为单位开展,即由各地以及军队系统质检机构组织对辖区内少年儿童图书、报刊等出版产品进行印装质量的抽样检测;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以下简称总署质检中心)在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协助配合下,对中央在京涉及少年儿童出版产品的出版单位的部分出版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质检活动期间,各地共抽检图书8581种、63373册,其中包括总署质检中心会同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对20家中央在京出版社的58种、1388册少年儿童图书进行的抽样检测;共抽检报刊377种、5171期(份)。综合各地检测结果,有2种图书的印装质量被判定为批质量不合格;87册被判定为单册不合格。在接受检测的报刊中有6期(份)印装质量不合格。
    从本次质检活动检测结果看,经过各级政府及各地质检机构持续多年的大力抓印装质量工作,图书、报刊整体显现出较好的印刷装订质量水平,但不合格产品反映出的质量问题仍不容忽视。成品外观方面的严重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封面、封底油污及严重脏迹,书脊不平直等;图文印刷方面的严重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套印超标、糊字、重影、白页等;印后加工方面的严重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掉页、双侧侧胶开胶、覆膜起泡(皱)、连刀页、倒装、裁切出血、裁切歪斜、折角等。这些严重质量问题直接导致了出版产品被判定为不合格。从中可以看出,问题仍主要集中在印后加工方面,这也是多年印装质量检测工作反映出的突出问题。
    虽然造成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量意识不到位。部分企业把重视质量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有效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二是员工技术培训不到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部分企业依然粗放管理,粗放生产,不注重员工技能培训。三是成本控制与原辅材料选用不到位。部分企业在选择原辅材料时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另外,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装订工人流动性大也是造成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语文报刊编校质量
    总署质检中心与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一起组织了对语文报刊编校质量的检查活动,对35家出版单位的29种语文类期刊和7种语文类报纸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语文类期刊编校质量合格率为89.66%,语文类报纸编校质量合格率为71.43%。
    通过对36种语文类报刊的检查,可以看出这些报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基础教育,宣传普及语文知识,积极推广语言文字应用。本次检查的报刊大多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基础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坚持贯彻语文实践的思想,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提高读者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是大多数报刊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比较规范,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三是出版形式规范基本符合出版行业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四是读者定位比较明确。本次检查的报纸和部分期刊的读者对象均为中小学生。这些报刊围绕中小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教育的特点,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的乐趣。此次检查的报刊中,教学研究类期刊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读者定位主要为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这类报刊致力于打造教学研究与交流平台,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从总体来看,在当前教辅读物粗制滥造、社会反映强烈的情况下,语文类报刊显示了较好的质量水平。但通过检查,也发现了一些质量问题,须引起重视。一是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二是语言文字性错误最多,三是个别小学低年级的语文类报刊中出现拼音标注错误或音调标注错误,四是发现不少知识性差错,五是存在引文与原文不符现象,六是部分报刊数字使用不规范,七是部分期刊出版形式不规范。
    光盘复制质量
    2011年“3·15”光盘复制质量检测活动除继续对CD类、DVD类光盘复制质量进行检测外,还增加了对蓝光光盘的检测。
    总署质检中心此次共检测CD类光盘68种、340片;DVD类光盘40种、200片;CBHD-Vedio类光盘15种、75片;BD-Vedio类光盘31种、155片;BD-R类光盘6种、30片。受检范围涉及部分中央在京及18个省(区、市)的44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24家光盘复制单位。
    根据统计,CD类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87.66分,DVD类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86.71分,CBHD-Vedio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97.03分,BD-Vedio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92.62分,BD-R类蓝光光盘复制质量平均得分为89.87分。
    检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光盘复制质量整体较好,质量水平符合技术标准与规范,能够满足行业要求与消费者需求。在CD、DVD光盘方面,尤其是一些管理较为规范、质量要求严格、市场反映较好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明显处于较高水平。
    在蓝光光盘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及生产复制等门槛较高,当前具有从事高清蓝光光盘生产能力的加工单位数量较少,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全国仅有5家。相关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不仅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方面严格要求,而且均配备了专业的在线、离线等检测设备。高起点、严要求,客观上对行业的培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高清蓝光光盘在我国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从受检样品的整体来看,部分CD、DVD光盘的双折射、ECC(同心度)、翘曲等参数,蓝光光盘的Jitter(数据对时钟抖晃)、SER(随机误码率)、胶水层厚度等参数存在超标甚至严重超标现象。这些缺陷有可能引起驱动器伺服系统无法寻轨,导致光盘读取困难、无法读取或不能正常使用。究其原因,一是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减退,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同时各项成本不断上涨,少数企业肆意压价,恶性竞争,进而粗制滥造。二是少数企业内部管理不严,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不足,放松生产技术和工艺参数控制。
    环保质量
    今年的“3·15”质检活动,紧密配合绿色印刷标准实施与绿色印刷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重点,围绕推进实施绿色技术在中小学教材上的应用和印刷企业绿色认证,在往年检测范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九年制义务教育所用教材和平版装潢印刷品上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检测项目。
    截至2011年7月10日,共收到26个省级地区和军队系统送交的样品367种,共计1119件。样品覆盖93家印刷企业,其中一半以上已申请或通过绿色认证。总署质检中心采取了覆盖所有省级地区和产品种类、尽可能覆盖加工企业的原则,从367种样品中选取了102种作为检测样品,根据《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对这102种样品进行了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残留量的检测。技术检测由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上海市印刷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分工完成。
    检测结果表明,第一,在102种检测样品中,有99种样品被检测出有害物质,检出率高达97.06%,绝大部分样品上残存有害物质。第二,在102种检测样品中,有6种样品上残留的有害物质超过标准限量,占检测样品总数的5.88%,少数样品上有害物质超过有关标准规定的限量。第三,在6种有害物质超过限量的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VOC)超出限量的样品有5种,重金属超出限量的样品有1个。挥发性有机物(VOC)超出限量的样品占所有超限量样品的83.33%。第四,在6种有害物质超过限量的样品中,含包装装潢产品5种、成品教材1种。超限量的包装装潢产品占所有超限量样品的83.33%。第五,样品上超出限量的物质共5种,其中有4种为挥发性有机物(VOC),即正丁醇、苯、甲苯和二甲苯,1种为重金属钡(Ba)元素。

附件:2011年“3·15”质检活动先进单位名单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3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