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满怀豪情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李长春同志《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展示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勇气和决心,凝聚了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改革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本书的出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征程上矗立起又一座历史丰碑。《文化强国之路》一书,就是展现这一历史进程的恢宏画卷。
本书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文稿,共有讲话、谈话、文章、批示等91篇,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全书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六大以后的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动记录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宝贵经验,全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记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文献性。
一、《文化强国之路》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力量。
同时也必须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要求。《文化强国之路》中的很多篇目,再现了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在思想认识、文化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已基本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文化发展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文化发展现状与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此外,我国文化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层文化设施设备陈旧,文化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僵化,文化创造和创新活力不足等。
时代呼唤改革、人民期盼改革、实践要求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六大鲜明地作出了“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
翻看《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改革部署,开启了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二、《文化强国之路》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后,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有序推开,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本书为读者揭示了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分阶段推进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办、国办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7月,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扩大试点、逐步推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要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新疆、西藏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进改革。改革的目标任务不断细化、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部分领域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第四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重大部署,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迅速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潮,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览《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10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广电传输等单位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系统一般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重点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了一批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副省级及以下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近30万个。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阶段性目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34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071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2.15%提高到3.48%。以资本为纽带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一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成为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和文化市场主导力量。
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竞相迸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喜人景象。国产电影故事片从2002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2年745部,票房收入从10.1亿元增长到170.73亿元;1993至2003年11年间国产电视动画总产量仅4万多分钟,2012年一年就超过22万分钟;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1000种左右,2012年达4000余种。
文化走出去取得明显进展。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年减少,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由2003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59亿美元。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到2012年的1.9∶1。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一批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博览交易平台异军突起,出口成交额逐年增长。截至2012年12月,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成孔子学院400所、孔子课堂500多个。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文化人才队伍政治素养、知识结构、精神状态和工作本领全面提升,基层队伍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各展所长。
《文化强国之路》从不同方面总结了10年文化体制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确保文化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做到两加强、两促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这些经验,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人民群众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不懈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翻看《文化强国之路》,可以深深感受到,10年的探索与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于这条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作出了鲜明表述,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强国之路》从各方面对这条道路作了充分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深刻内涵。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这条道路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三、《文化强国之路》反映了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回答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10年文化领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创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翻开本书,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处处可见。
比如,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文化发展思路上,强调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两个规律”,妥善把握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两种属性”,不断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和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文化需求“两种需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两手抓”、“两加强”,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在文化发展动力上,强调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构建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来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竞争力。在文化发展格局上,强调大力发展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吸收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比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强调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强调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优化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使之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依法运营、相对独立的合格市场主体。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上,强调坚持“两条腿”走路,在继续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充分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走出去。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上,强调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动政府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对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比如,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乃至传世佳作,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文化产品评价上,强调人民群众是最终评判者,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在文化创新上,强调文化建设是精神生产,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要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群众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比如,在文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强调“魂”与“体”有机统一,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在当代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商品化市场化;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在当代主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电影、戏曲、动漫等)。文化“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有了“魂”,“体”才能立得住;把“体”做强做大了,“魂”才能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因此,要强“魂”健“体”。在文化发展的格局上,强调要正确认识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通过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通过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厘清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明确改革的不同路径和政策举措。在推进改革的态度上,强调要变三思而后行为二思而后行,破除私心杂念作祟,勇于开创新局面。在提高文化管理水平上,强调如果不在体制上突破,仅仅依靠协调去弥补体制的弊端,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破除体制弊端,才能在管理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进改革的步骤上,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允许思想认识有先有后,改革动作有快有慢,不搞一刀切,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目标。
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来源于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不懈探索和对基层实践创造的深刻总结,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对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年改革不寻常。读罢全书,深深感到,1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极不平凡、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奋力拼搏、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全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李长春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体现出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书中我们可看到,他注重调查研究,多次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基层文化单位实地考察和座谈,与一线文化工作者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向基层群众汲取营养智慧;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既要当好主力、挑好大梁,又要学会“大合唱”、不唱“独角戏”,积极争取全党全社会支持,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狠抓工作落实,利用每一次考察调研的机会,了解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面对面指导;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善于通过正面引导、典型引路的办法推动工作,既讲道理更讲思路,既提要求更教方法,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亲切轻松的交流中让人受到启发。
本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色彩,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辅导教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有益启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坚信,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