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出版和民营出版在相互竞争中得以共同成长。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总利润均翻了一番。
时尚、个性、多样,这是很多观众对不久前举办的第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直观印象。在新发展理念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带动下,今天的出版业充满活力和感染力:产业链条明显拉长,新产品不断在交融碰撞中催生;传统出版企业和技术支持商、服务提供商、渠道运营商广泛合作,出版业数字转型前景日益明朗;国际交流深入到国内出版单位的日常业务中,全球视野内化为日常经营理念……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成长起来,一批善于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经营人才脱颖而出,产业生态圈生机勃勃,转型升级蓄势待发。
2011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9%,占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我国出版业起步晚,出版单位普遍规模较小、实力弱,在全球出版业风云变幻的10年里,不仅能持续增长,并通过数字化改造面貌一新,实属不易。
有竞争有活力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的出版业曾经充满矛盾。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出版业就已逐步和市场接轨。在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里市场化程度较高、家底也最丰厚。这也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时,首批35个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单位就占了21家的主要原因。此后,出版业确实率先、平稳地完成了全行业转企改制,以新的身份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出版业又是文化行业中资源垄断问题最突出的。行业门槛高、条块分隔等因素使出版业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相对封闭。因此,尽管我国出版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持续增长,但严重依赖教辅等垄断性资源、产业结构失衡、市场竞争力弱之类问题一直是高悬在出版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对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如期完成表示乐观,但他强调,保持良性竞争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他看来,出版业要又好又快发展,应该发挥国有和民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这也被出版业近10年的实践所证实。就民营出版业而言,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已经成为出版业重要的支撑力量。近10年,国家一方面不断放宽民营力量进入出版发行领域的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转企改制把国有出版单位推向市场,国有出版和民营出版在相互竞争中得以共同成长。郝振省认为,中国出版市场大、需求多元,因此为出版竞争提供了巨大机会。通过相互借鉴和协作,国有和民营力量各自发挥长处,共同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进而实现双赢,这是近些年出版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世界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张建平在国有出版单位工作了20多年,对郝振省的话十分赞同。“过去我们和民营企业合作都是‘打擦边球’,而现在对很多合作方式都认可了,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张建平说,民营出版的特点是离市场近、思想活跃。近年来,新世界出版社开始和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渠道商合作开发新书。有读者数据的支撑,新书令人吃惊的市场表现深深触动了张建平。“很多事情都在逐步发生变化,”张建平说,他亲眼看到很多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影响、不断调整,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他所在的新世界出版社几年前就借鉴民营企业的做法进行了薪酬、用人等制度的改革,如今也完成了转企改制,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去年他们60多个人就完成了码洋6亿多元。
在第十九届北京图博会上,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2012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他们已经连续10年发布最新图书市场分析。数据显示,近年来零售图书市场无论是动销种数还是整体规模都在稳步增长,报告用“平稳增长”来概括这几年零售图书市场的特点。
开卷公司的数据仅限于传统出版的零售市场,全行业数据也印证了他们的判断。在教辅改革、国际化浪潮、数字化转型等一波波考验的冲击下,在全球传统出版行业萎缩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是极少数保持增长的传统出版市场之一。
有信心有机遇
与蓬勃发展的民营出版企业相比,国有出版单位最近10年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一方面,国内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对教辅的过分依赖使整个行业存在不稳定性;另一方面,随着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出版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出版单位对于满足不同层次的出版需求和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是被动适应还是主动出击?2003年起,一场空前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回答。
在总结自身经验和全球出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出版业改革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其一,以转企改制为契机推动集团化建设;其二,以“走出去”为目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其三,强调发展环境培育和出版生态涵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版行业有过一次集团化浪潮,但实质性的集团化改造还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在这一轮改革中,“集团化”被赋予至少3个任务:一是整合优质资源,推动规模化经营;二是通过资本运作,迅速壮大实力;三是借助兼并重组等市场行为,帮助打破出版资源的垄断格局。回头来看,这3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组建12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49家涉及新闻出版业务的企业集团成功上市。
国际化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纪臣,常年负责北京图博会的策划组织工作,对此感受很深。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参展商逐步开始重视和积极参与北京图博会,每年的展位提前半年就预订一空。从2002年起,原来两年一届的北京图博会改为一年一届。张纪臣说,北京图博会举办之初主要是为了引进外国图书,国内图书外销的比例很小。到2006年前后,不仅实物图书出口量越来越大,而且版权贸易也从逆差转为顺差。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人开始在图博会的平台上向外国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了。
相对而言,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培育和出版生态的涵养更为困难,也恰恰是这一轮改革最独特的地方。尽管仍然采用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但这轮改革整体上是成系统进行的,且目标明确、措施严密、善于统筹与平衡。例如,区分产业与事业,强调发展产业是为了繁荣事业,繁荣事业需要壮大产业。再如,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围绕发展推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都成为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后盾,使得改革不仅能够平稳推进,而且更能借助规律加快推进,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成效。
考察首届至今北京图博会的主要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参展商数量和文化活动场次数量增幅特别明显。张纪臣告诉记者,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众多“新型出版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原本和出版关系不大,随着分工细化和产业链延伸成为新出版格局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是新的市场需求直接催生的。文化活动的激增则折射出出版单位经营理念的转变。过去只有个别参展商在展场做一些项目推广,今年北京图博会各项活动累计达到1000多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出版生态走向平衡的态势。
在更深的层面,出版业10年积累、调整与数字化浪潮相结合,正在催生出新的机遇。我国的数字出版从遥不可及的外来概念,到信息技术企业的先行介入,再到因传统出版单位犹疑带来的胶着,直到近来产业前景变得明朗,前后整整花了10年时间。特别是最近两年,在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传统出版企业基本完成了数字资源整合,越来越多服务型新数字出版企业应运而生。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中的定位开始清晰,与新型出版企业的合作方式更加丰富,整个出版产业链条真正开始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涵盖出版物进口和出口业务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今年起也打上了“数字内容信息服务商”的新标签。张纪臣说,以书展为平台,他们已经跟踪研究国际数字出版业发展态势10年了,直到去年才感到国内数字出版的时机逐步成熟。他认为,数字出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向用户提供最有用的部分。而中国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和培育若干“数字中盘发行商”,由数字中盘构建合理共赢的商业模式,引导和培育读者形成正确的消费习惯。张纪臣认为,像中图公司这样的企业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今年8月,中图公司的数字内容平台已经建成。据介绍,目前各项谈判进展顺利,国内外众多客户纷纷响应,成功获得授权的海外电子书已超过50万种。
作者:乔申颖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