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业务动态 > 规划与发展
体制改革为“走出去”注入新活力
2012-09-26   来源:      [ ]

    5天签约版权项目2397项,较上年增长近20%,引进与输出之比达1∶1.46,这是从9月3日闭幕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传来的消息,创下历届之最。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从理念、模式到平台、成效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如果说这组数字所展示的,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则是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乘风破浪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体制改革,使我国新闻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是体制改革,为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注入了新活力、新生机,使“走出去”理念更加务实、模式不断创新、平台逐步扩展、成效日益显现。
    从要我“走出去” 到我要“走进去”
    从被动“走出去”到主动“走进去”,这是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新闻出版人在“走出去”理念方面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
    早在七八年前,一谈起“走出去”这一话题,恐怕许多新闻出版人都认为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因此都不愿意“走出去”,更不用说“走进去”了。究其原因,至少有3个:一是走市场化道路时间较短,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尤其是国际合作经验;二是长期买方市场使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三是甚至看不到“走出去”的前景。
    而这一局面的打破,是随着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试点特别是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越来越多的新闻出版企业看到了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于是,“走出去”的产品更多、力度更大,以至于现在几乎所有转企改制后的新闻出版企业,都把实施“走出去”战略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要我“走出去”为我要“走出去”。
  同时,在“走出去”过程中,非常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本土化策略,真正形成了主动“走进去”的格局。
    有数字显示,与2005年相比,2009年我国版权输出引进比已从1∶7.2缩小至1∶3.3,在海外办社、办报、办刊、办店、办厂的数量也从以前的凤毛麟角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这组数字就是对新闻出版人“走出去”理念发生积极变化的最好注解。
    从单一版贸模式到企业全球化布局
    2008年通过战略重组实现主业整体上市的安徽出版集团,在近3年的实践中,走过了由单一版权输出到多元文化产品出口,由单纯产品贸易到全方位国际合作,由文化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历程。目前,该集团年图书实物出口达1000万美元,文化产品、文化装备及服务外包业务年收入近3亿美元。这只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模式发生变化的一则案例。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数字表明,实物出口总量不断增加,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2009年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885万多册(份),较2008年增长10.4%。版权输出数量快速增长,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各类出版物版权输出总量由1517项增至4205项,增长177%;版权输出结构不断优化,对美、加、英、法、德、俄等重点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总量,比“十五”末增长570%。国际合作出版成效显着,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投资、共担风险、使用多种语言出版的中外合作出版模式,已成为“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字出版“走出去”进程加快,2009年,我国期刊数据库海外付费下载收入近千万美元;共有64款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进入海外市场,实现收入1.09亿美元,同比增长53.9%;电子书海外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印刷外贸加工产值逐年扩大,顺差明显,2009年印刷外贸加工收入总计约510亿元人民币,比“十五”末增长75.86%。
    从最初的单一版贸模式,到如今的企业全球化布局,不仅诠释了中华5000年文明生生不息的精髓,向全世界解读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魅力,而且也多角度、多层次地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活力。
    从注重展示功能到看重市场化开拓
    2005年,实行集团化、市场化、产业化不久的我国新闻出版业,在政府资助下首次大规模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那时很多人的工作只是坐在展台旁等机会,战略合作也是凤毛麟角。2009年,以主宾国身份参展的我国出版界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和亮点,不仅签订了2417项版权输出合同,创下历史新高,而且成功举办了612场精彩的文化活动,输出了中国文化,增强了新闻出版人“走出去”的信心。
    国际书展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以往参加国际书展,我们都是“跑龙套”,展示展览图书。但现在对于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闻出版企业而言,情形则完全不同,他们实实在在地在展会上唱起了主角。
    据统计,我国每年组织新闻出版单位参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展,不仅国际合作出版项目显着增多,资本合作崭露头角,而且不少出版单位干脆在欧美馆设展。目前,我国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刊发行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单纯注重展示功能到如今看重市场化开拓,我们看到了在改革中重塑市场主体地位的新闻出版企业的新面貌。充分利用国际平台,以我为主开展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企业今后发展的一大着力点。
    从单纯看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方针,以重大项目为带动,这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几年的政策引导力度比以往加大了许多,比如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就出台了8项“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目的就是既要保证“走出去”的数量,也要确保“走出去”的质量。从实践来看,数量质量并重,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更具广度、更具强度、更具精度。
    更具广度,是说“走出去”范围更加广阔。从版贸到实物,从合作到资本,从办报、办刊到办厂、办店,无所不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营文化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这些成果使世界大多数地方都能看到中国的新闻出版产品,都能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都能感受到中国新闻出版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更具强度,是说“走出去”激情创新。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大变革、大趋势,仔细研究欧美市场的需求,在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外向型企业方面,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设立企业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更具精度,是说“走出去”的重点产品日益增多。今后将在多创造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创造、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等方面,继续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多层次合作,以提高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精准度,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单纯看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透过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在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更加务实、更加有效。这既是增强我国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关键之举,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记者 冯文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