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信息 > 业务动态 > 规划与发展
专家学者热议《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02-17   来源:光明日报       [ ]

 

    既有仰望星空的视野,又有脚踏实地的举措;既有战略性的谋篇布局,又有战术性的重点工程;既有宏观的指导思想,又有微观的操作项目……当《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呈现时,专家学者认为,《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必将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改革发展思维的“集大成”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凝结了近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改革实践,是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思维的“集大成”;把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了,又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规划纲要》的构架布局颇具开创性和战略性,不仅是“十二五”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行动路径,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这样概括了《规划纲要》的价值。
    的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份厚重的、含金量极高的《规划纲要》是经过反复协调论证、凝聚了众人智慧、团结了各方力量形成的。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部副主任祁树裕曾作为专家参加过《规划纲要》的论证咨询会,他拿着最新出版的《规划纲要》说,“与我们最初看到的相比,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全面,也更有针对性,更有理论深度,也更具操作性”。他举例说,比如最初专家学者只提出“文化科技结合的概念”,而《规划纲要》中写得很完善,具体到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涵盖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生产数字化、文化传播数字化等。
    五大亮点串起五条主线
    “五大亮点串起五条主线。”中央文资办副主任、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参与了《规划纲要》的起草,他具体分析了《规划纲要》的框架:
    第一,突出了“大文化”概念。与“十一五”相比,不是按文艺、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编制,而是围绕“文化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突出战略布局。不管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内容生产还是传播渠道,都把“文化强国”战略贯穿始终。
    第三,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突破传统文化产业小生产、小作坊的生产方式,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着力让文化产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入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突出了科技支撑。科技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传播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五,突出政策保障。比如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114号文件提出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的扶持政策,“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优惠政策将继续后延5年,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能持续向前推进。此外,还有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法律保障政策等都具体启动,多达14项,使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能有足够的政策保障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在、实际、实惠
    “实在、实际、实惠”,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用了三个关键词形容自己对《规划纲要》的感受。全文十二个部分,内容很实在;大篇幅的文化惠民政策,让群众能得到更多实惠;九大工程、50个项目既实际又超前——在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符合产业升级转型的实际,是业内人士要努力的方向;又站在全球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超前规划中国文化未来的改革发展,要由自发变为自觉,让规划不是挂在墙上,更要落在地上,变成现实。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告诉记者,他们刚刚做完“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评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九大工程”是在最近发展过程中提炼总结的,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说《规划纲要》宏观上谋篇布局,微观上着力提升。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注意到《规划纲要》中一个新变化,“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加了“发展”二字,表明未来发展的内容会提上新的日程和高度。范周说,《规划纲要》突出了“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了更多的实惠——公共财政为支撑,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鼓舞人心、振奋士气。

作者:张玉玲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2月17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