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
“星星”之火,燎原中国
每年两会,明星委员都是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今年,有观察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星委员们被追星的同时,经常还被追问“星星”。
3月5日,王岐山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问了一句:“你们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星星?”
记者追问的那个“星星”和王岐山提及的这个“星星”,是一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它于2013年年底在韩国首播,在中国视频网站的播放量已超过10亿。微博上,“星星迷”群体不乏大批当红明星;现实中,有粉丝在某报买下一个整版,向主演表白。本剧还带动了服饰、餐饮、音像、图书、旅游线路、通讯软件等相关产品的热销。
为什么来自境外的“星星”之火,能够在文化产品极度丰富、观众口味日益刁钻的今天,获得国人如此高的关注与认可,竟成燎原之势?仅从该剧分析,不难总结出演员、剧本、运作、互动等各个方面的成功之处;韩剧能够在中国长盛不衰,与韩国政府对文化输出的持续支持、韩国文化产业运作的成熟等因素相关,而打动心灵、形成长时间吸引力的关键力量,则是“文化”—正如王岐山所说,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
的确,韩剧里边,有许多让中国人会心一笑的“他乡故知”,这源自中韩两国之间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
传播和吸收:中韩间的文化交流
据文献记载,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如此算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时,中国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国家,古代中国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和巨大的磁场力,吸引着朝鲜半岛,并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其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古代中、朝间的文化交往,主要是中国的传播,以及朝鲜半岛的吸收和融合。这就使得两国在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等方面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1. 汉字的传播和使用
韩国古装剧常常会出现主人公读汉文着作、室内悬挂的字画上题写汉文的镜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朝鲜半岛是用汉字进行书面表达的,他们看的也是汉文书籍。一直到15世纪中期,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第四代君主世宗国王创立朝鲜自己的文字—谚文,朝鲜使用汉字的历史才逐渐结束。
汉字何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没有明确的记载。从理论上推断,箕子入朝鲜后,或许就已经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带了过去。不过,从朝鲜出土的各种中国钱币上的文字来看,最晚在战国时期,汉字就已经传入了朝鲜。两汉时期,随着中央在朝鲜半岛设置四个郡,汉字已成为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普遍使用的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当时,位于北部的高句丽已有用汉字记事的着作《留记》,另外,汉文文献如“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等,已十分流行。南部的百济,同样使用汉字,考古出土的百济宁王余隆墓中的墓志和买地券,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特别是墓志的行文风格也与中国南朝的墓志相似。同样位于南部的新罗,接受汉字略晚一些,但由于国王的重视,汉字很快普及,还涌现出了许多擅长写汉文的人,强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尤其擅长外交文书,所写《答唐行军总管薛仁贵书》,堪称佳作。
唐朝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并积极吸收唐朝文化,汉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融入朝鲜语言之中。这一时期,新罗制定了一种“吏读”,其方法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来标记新罗语,从而方便人们对汉文书籍的阅读。与此同时,新罗学者的汉字情结更为浓厚,表现为对汉字书法的青睐。金生就是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时人称其隶、行、草皆入神,其作品《昌林寺碑》还传入中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看后发出了“何地不生才”的感叹。
15世纪,朝鲜发明了谚文,其笔画类似汉字却非源于汉字,但它在语音和结构上则深深地受到汉字的影响。特别是结构,由于谚文是以字母音纵横组合成音节文字,因此它的字形仍然带有汉字方块字的特点,这是中朝文化交流的产物。
2. 儒学的东传
今天,有人说“韩国是个典型的儒教国家”,可见儒学在朝鲜半岛本土化程度之深。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4世纪末以前,传播的内容是汉唐儒学。西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尊孔读经蔚然成风,不仅在京城设立太学,而且在地方也设立学校。如此,朝鲜北部的“汉四郡”自然设有儒学。进入三国鼎立时代后,儒学最早传入高句丽。据史料记载,高句丽的小兽林王建立了“太学”和“扃堂”,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百济也较早地接受了儒学,特别是百济人王仁还把儒家经书带到了日本。新罗接触儒学相对晚些,值得一提的是真兴王在位时,将新罗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儒学、道教和佛教融为一体,创立了黄郎道,其中儒家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交友以信的思想,就被拿来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推行了“读书三品出身制”,即以熟悉儒家经典的程度来选拔官吏。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新罗还派许多贵族弟子留唐学儒。到了高丽时代,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创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还实行科举,把儒学经典列为考试科目。
第二阶段在14世纪末以后,传播的内容是程朱理学。此时,随着朝鲜李朝“崇儒排佛”政策的确立,儒家思想开始在朝鲜半岛占据主导地位。讲到理学在朝鲜的传播,就不能不提16世纪朝鲜理学家,素有“朝鲜朱子”之称的李退溪。他远承孔、孟,近守朱子的遗教,注重德治,以孝、悌、慈为本,是朝鲜朱子学的集大成者,并开创了退溪学派。至今,李退溪在韩国仍家喻户晓,韩国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将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币上。此外,韩国首尔钟路区北部还有一条退溪路。
儒学的传播对朝鲜传统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伦理、文化教育、民间礼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朝鲜李朝时期遵循儒家经典,模仿中国的官僚制建立政治体制;在道德伦理方面,是以儒学的“仁”与“礼”作为道德规范,提出对父母尽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观点。直到今天,韩国社会仍把尊敬长者和服从长者,视为最值得称赞的美德之一。再如,随着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深入人心,使朝鲜半岛十分重视教育、知识、人才和道德修养。今日韩国人重礼节、长幼尊卑有序、群体观念等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3. 其他影响
朝鲜半岛早期人们没有姓氏,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今天韩国的一些大姓,像金、朴、卢、洪等,都是唐朝时从中原地区传到朝鲜半岛的。
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这样的节令,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就连习俗都与中国很相近。像中秋节晚上要与家人一起赏月,春节要全家人团聚、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等等。
在服饰上,朝鲜半岛很早就开始接受中国的服饰风俗,无论是官服还是百姓的服装,都有着中华风。像高丽时代百姓服饰颜色大多为黑白两色,这是与中国宋朝百姓的服饰特征相类似的。
在饮食上,朝鲜半岛由于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开始形成与中国一样强调中医理论的“食疗法”,像电视剧《大长今》中就有很多“食疗”的情节。另据研究发现,朝鲜半岛以大米为主食、泡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与中国南方居民很相似。而且,饮食的礼节、宴会的仪式也深受中国古代礼法的影响。
其他像居住、婚丧嫁娶等,朝鲜半岛也无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见,随着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朝鲜半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借鉴与发展,使中韩两国文化之间有着较大的共通性,这是中国观众对韩剧更容易接受的原因所在。
反思: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
韩剧受热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当前,我们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然而,如何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却是我们应该好好思索的。这一点,也许韩剧能给予我们启发。
韩剧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在浪漫的爱情中,“润物细无声”,潺潺小溪般陈述着东方传统的伦理美德,让人觉得自然而又亲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要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被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才会具有恒久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同时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重道远,我辈当有信心、有毅力,砥砺前行。
来源:《月读》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