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相洲
杜甫是大诗人,诗歌水平极高。考察其诗才练就过程,对今人提高语文能力可能有些借鉴意义。
诗人创作才能可以分为知识、技巧、艺术三个层面。知识是写作基础,是诗人认识和表现世界的话语资源;技巧是写作技术,是基本创作才能;艺术是技巧的延伸,是创造性的言说能力。教育、阅读、切磋、旁通是诗人获得上述诗歌才能的主要途径。
基本文化和写作知识靠教育获得。杜甫生于诗礼之家,从小接受教育。蒙学阶段,除了文化知识,还有作诗知识。诗人王周《自喻》诗云:“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白居易《与元九书》云:“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辨识声律,学习作诗是蒙学阶段必有课程。杜甫《壮游》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在蒙学阶段就开始作诗了。
杜甫学诗条件得天独厚。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着名诗人,善作近体,有意向子孙传授诗艺。“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杜甫景仰祖父诗艺,把作诗当作祖传事业,家庭传承是他获得诗才的重要途径。
杜甫教导儿子“熟精《文选》理”,把“续儿诵《文选》”(《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当作日常工作,应是重复自己少年读书经验。《文选》兼备各种文体,又有注释文字,是理想的习诗范本和语料库。杜甫曾精研《文选》,从中获益良多。清贺贻孙《诗筏》说:“子美诗中沉郁顿挫,皆出于屈、宋,而助以汉、魏、六朝诗赋之波澜。《文选》诸体悉备,纵选未尽善,而大略具矣。子美少年时,烂熟此书,而以清矫之才、雄迈之气鞭策之,渐老渐熟,范我驰驱,遂尔独成一体。虽未尝袭《文选》语句,然其出脱变化,无非《文选》者。”
但仅靠《文选》还不足以支撑杜诗的宏大格局。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诗歌创作,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才是杜甫的读书规模。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阅读是获得诗才的重要途径。初学作诗阶段需要阅读,提高诗艺阶段也需要阅读,阅读伴随着诗人创作活动全过程。杜诗中所含知识极为丰富,说明他曾阅读大量书籍。“读书破万卷”是他“下笔如有神”的重要前提。
阅读不仅能丰富知识、积累素材,而且能丰富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更有助于提升诗人的精神境界。杜甫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与广阔宇宙以及漫长历史相联系。宋吴亢《环溪诗话》云:“杜诗句意大抵皆远,一句在天,一句在地。如‘三分割据纡筹策’,即一句在地;‘万古云霄一羽毛’,即一句在天。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即上一句在地,下一句在天。”这种言说格局是其天地境界使然,他胸怀宇宙天地,诗中自然会有宇宙天地。
揣摩古今诗人作品,是提高诗艺的主要途径。只有揣摩才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皆因他对古今诗人创作有细心体会。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云:“少陵取材,奚啻六朝?观其《过宋之问旧庄》云:‘枉道只从入,吟诗许更过。’《陈拾遗故宅》云:‘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郭代公故宅》云:‘高咏《宝剑篇》,神交付冥漠。’《观薛稷书画壁》云:‘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赠蜀僧闾邱师叙闾邱均》云:‘晚看作者意,妙绝与谁论?’《哀故国相张公九龄》云:‘自我一家则,未缺只字警。’则知少陵于本朝诸巨公,靡不息心研玩。”宋范温《潜溪诗眼》还列举了他学习沈佺期诗的例证:“杜甫律诗布置法度,全学沈佺期,更推广集大成耳。沈有云:‘云白山青千万里,几时重谒圣明君。’甫云:“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沈有云:‘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甫云:‘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是皆不免蹈袭前辈,然前后杰句,亦未易优劣也。”不仅前代诗人,杜甫对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等同时代诗人作品也有细心揣摩。
交流切磋也是诗人创作才能形成的重要途径。诗歌创作是群体性活动,每个诗人创作都在接受同行和其他欣赏者的评判。诗人之间互相切磋,互相砥砺,写作各种文体,探索各种风格,是诗人获得更高诗艺的良机。切磋有以下几种形式:
集会作诗。在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活动中,多人同时作诗,诗人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如《登慈恩寺浮屠》就是高适、岑参、杜甫、薛据等人同游慈恩寺所作。
唱和作诗。唐代诗人经常唱和作诗,如韩孟唱和、元白唱和、皮陆唱和等。唱和是提高诗艺、激发作诗潜能的重要途径。杜甫在《遣怀》中曾写他和高适、李白畅游梁园相互唱和的经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杜甫上承祖父家法,本以写作近体见长,而高适、李白则以古体取胜,高适、李白诗歌的宏大器局对杜甫开启创作格局有直接作用。
友人论诗。与同侪交流作诗心得是获得诗艺的更高途径。杜甫特别喜欢与友人论诗,有诗云:“时见文章士,欣然澹情素”(《送高司直寻封阆州》),“说诗能累夜,醉酒或连朝”(《奉赠卢五丈参谋琚》),“把酒宜深酌,题诗好细论”(《敝庐遣兴奉寄严公》),“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论诗是他与友人交往的重要内容。
各种艺术相互融通也有助于提高诗艺。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五言诗……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得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近体诗从发明到完善的过程是诗人作合乐诗歌并使之体裁化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往往精通音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云:“摩诘七言律,自《应制》《早朝》诸篇外,往往不拘常调。”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亦云:“唐初七律有平仄一顺者。至摩诘、少陵犹未改。”其实王维七律“不拘常调”“格调未严”是有意为之。王维被看作沈宋后继者,不是因为他严格遵守沈宋诗律,而是因为他能继续探索诗律。道理很简单,不懂音乐者只能严守规矩,通晓音乐者才能创作新调。杜甫和王维一样,七律“往往不拘常调”。以往论者以为杜甫发明了“拗救”之法,誉之曰七律到杜甫手里得以定型。其实杜甫承祖上家法,熟悉近体诗律,晚年更加揣摩,于诗律更有心得,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敢于作破体律诗。其意义不在于使近体诗定型,而是尝试写出更多近体诗体式。杜甫精于声律,想必也有良好音乐素养。史籍没有杜甫擅长音乐的记载,但杜甫于音乐确实有所领悟。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赠花卿》等诗对歌舞表演有精彩描述,尤其是对沈宋等人因精通音乐完善近体诗有深刻理解。其《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云:“音徽一柱数,道里下牢千。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阴何尚清省,沈宋欻联翩。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将音乐与沈宋诗律联系起来,和独孤及相关表述高度一致。
唐人创作每每与绘画融通,杜甫虽然不像王维以善画着名,但他对书法绘画亦有精彩评价。如《李潮八分小篆歌》云:“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云:“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诗云:“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在绘画、书法上,杜甫赞赏瘦硬,崇尚奇古,主张通神,与其诗歌审美观念正好相通。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