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引航阅读 > 人物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
2017-02-13   来源:      [ ]

宁滨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


  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这句少年时立下的宏伟誓言成为茅以升一生的座右铭,也为他日后冲破重重困难建造完成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钱塘江大桥做了最好的预言。

  当然,这只是茅以升的少年桥梁梦。到了青年时期,茅以升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在一本茅以升江南中华商业学堂读书期间的日记中,他曾奋笔写道:“我上小学时立志造桥,那时只想在家乡建造一座横跨秦淮河的千年不朽的大石桥。升入中学后,得知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北京到张家口的悬崖绝壁上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于是,思想升华,目光致远: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过一人多高,正因为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善于总结、安排学习计划,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绩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19世纪初,同样是为了能圆自己的桥梁梦,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进一步学习桥梁力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一次,茅以升在图书馆的一角看书看得入了神,闭馆钟声响了他也没有听见,也没被人发现,竟被管理员锁在了屋子里。

  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回国后,茅以升作为钱塘江大桥的总负责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改进“射水法”、发明“沉箱法”、利用“浮运法”),攻克了当时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大桥。

茅以升生前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爱国之桥


  19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此时的茅以升正值热血沸腾的年华。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尤其是在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演说的启迪后,青年茅以升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铁路救国”的思想,从此他便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一路笃行,再也没有回头。

  国内求学期间,茅以升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身处内忧外患的祖国,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惊涛骇浪。他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千多年前造的中国石拱桥至今蜚声全球,可是到了铁路运输产生后却远远落后了。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耻辱。”

  1919年春,美英法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拒绝战胜国中国要求取消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合理要求。消息传来,留美的中国学生无不义愤填膺。茅以升代表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出抗议,而后又在4月30日晚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组织的“中国夜”宣传大会上慷慨陈词,声援祖国。4天后,国内便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五四运动。

  1919年11月,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的茅以升由于在论文中有独特的创建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金质奖章。该奖章全校每年只发一枚,奖给康奈尔大学研究生中的最优秀者。这也使得茅以升成了校园里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在校园里专门塑造了茅以升雕像,这是该校建校百余年历史上第一尊人物纪念雕像,可见该校对这位华人杰出校友的重视与自豪。

  面对几所着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重返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决心要为贫弱的祖国奉献自己全部的知识和才能,在祖国的江河上架起长虹。

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着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在因这座桥而流传的故事里,流淌着宝贵的“桥魂”精神。这一切,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自身的修炼?当然不是。这一切,正是茅以升爱国精神的最好写照。纵观茅以升的一生,他时时处处无不在为国倾力,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身上散发出永恒的精神魅力。今天,“爱国”已经不再是青年学子经常提及的“流行语”,简单空洞的说教也已很难激发大家的情感认同。但在茅以升和他的故事里,却蕴含着一股巨大的能量,这力量直达内心、净化心灵,或许这就是伟大人物的力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常常提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但我认为,我们更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大情怀”的高端人才。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 1 2 >   跳转 页     共2页   第 1 页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