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引航阅读 > 人物
弱者的文学 永远的卡夫卡
2014-06-06   来源:      [ ]

黄文路


《卡夫卡小说集》 [奥]卡夫卡 着  韩瑞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8


卡夫卡是奥地利着名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78篇短篇小说和三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这三部小说常被人们称为“孤独三部曲”。他的小说深刻揭示了社会的荒诞、人性的异化和精神的危机,虽然他的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幻觉梦魇、扭曲变形、怪异荒诞的手法,但在虚幻离奇中却又不失细节的真实。他的成就正在于将笔触伸到人的心灵深处,表现人在痛苦的社会现实中真实的精神感受。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之为“弱者的文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在20世纪的所有作家中,或许没有谁比卡夫卡更加敏感于人类的苦楚,也没有谁比他更绝望于人类的命运。

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卡夫卡主义被写成了“Kafkaesque”,该词首先和卡夫卡的创作风格有关。卡夫卡对文学独特的表现手法折射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表现了荒诞和异化的主题并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在文学上,多个国家的多个作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现代人的异化、困惑与孤独;在语言上多用来表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在办事情难以一次性找到负责的相关部门,感觉被指使来指使去却难以达到目的。

  

文之初——卡夫卡主义的追根溯源


卡夫卡是奥匈帝国时代以德文写作的犹太人。在那样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动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文学思潮方面,现代主义文学应时代发展潮流而生。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卡夫卡在工伤保险公司里的15年经历,足以使他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荒谬。这样也就成全了卡夫卡的创作。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佛学“色、空”观念,老庄出世思想等被奇妙的组合在一起。加上家庭、时代、社会、民族命运、个人遭遇所造成的精神压力,造就了卡夫卡苦闷、压抑的思想性格,形成了他悲观厌世的世界观。

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着力表现现代人的恐惧、绝望的生存心态。他以文学创作作为对生命的掌握和领悟的唯一武器,对真理进行着热切的追求。面对着西方现代人的困境,他首当其冲地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提出了质问与挑战。

除了现代主义之外,表现主义也对卡夫卡影响巨大。卡夫卡与表现主义之间的关联表现在他表现主义的创作观上。卡夫卡把写作看成表达主观情感、感觉的特殊方式,他追求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要求真实感觉和表面形式的一致。他的这种创作观强调以鲜明的倾向性和浓郁的主观色彩表达他们的社会批判性。这也正是卡夫卡被归为表现主义小说代表作家的原因。


二、文之美——卡夫卡作品里的卡氏血统


《变形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符号,以惊人的荒诞框架和惊人的细节真实再现了人的异化主题。

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而且典型的现象。卡夫卡描写的格里高尔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创造的物,例如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最终把人变成了“非人”。卡夫卡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甲虫后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自传性是卡夫卡区别于其他现代派作家的重要标志。他的世界中总是晃动着一个孤独的身影,总是颤动着一颗饱受折磨的灵魂,这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如姓名k、约瑟夫·K……都有Kafka的K,从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可以读出“卡夫卡”来,作者的孤独感、迷茫感都移植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身上。在心理学中,内倾型的人的性格特点是心理内倾、沉思寡言。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类似于这样性格的主人公不胜枚举。

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性格软弱、认命。还有小说《诉讼》里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并杀害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一直在困境中却少言寡语;当然还少不了最着名的小说《城堡》里的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卡夫卡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心灵世界中的主观性和内倾型特征,其实也正是卡夫卡独特个人气质的另一种表现。

卡夫卡异化的世界观必然导致他通过悖谬一与怪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卡夫卡的作品荒诞框架中有惊人的真实。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细节的刻画上。翻开他的作品,悖谬与怪诞随处可见:城堡近在咫尺,但永远可望而不可即;莫名其妙的被捕与审判,法官对被告也一无所知;法门专门是为你开的,但你一辈子也进不去;推销员一晚上就变成了甲虫,被全家人唾弃……人在本质上便是荒诞悖谬的。

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全部真理,于是悖谬和荒诞就产生了:唯一能够说明K走在正道上的迹象是他的四处碰壁,如果他成功地达到目的地,那就证明他失败了。卡夫卡发现了阿基米德点,但他撬起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我。

此外,小说运用幻觉、回忆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变形记》为例,格里高尔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也是卡氏的一个特点。卡夫卡仅有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有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小说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三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共同点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从出场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奋斗,至死不渝。《美国》中的卡尔·罗斯曼虽然面临着在这个地球上消失的可能,但他与周边环境的对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审判》中的约瑟夫·K,即使被处死,也从未放弃过对生的努力。而《城堡》中的K面对城堡荒诞的统治机构时,更是为了获得生命自由存在的权力而做着不屈不饶的斗争。

这些主人公的奋斗也是卡夫卡执着的一种写照。他一方面看不到抗争应带来的希望,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任何机会,即便最后全部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也仍寄希望于明天。

总的来说,卡夫卡主义除了文学意义上理解为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外,一般的理解是指人受到无法理解无法左右的力量的控制和摆布,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不能以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神秘的境况中,内心充满恐惧但又无可奈何,那任意摆布人的力量是出自那样庞大复杂的机制,它又是那样的随意,它无所不在又无所寓形,人受到它的压迫却又赴想无门。

卡夫卡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他的性格羞怯而软弱,却用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来书写人类与命运的抗争。他毕生都操着文学这一武器,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并不断向自我内心中的不自信、惶恐挑战。


来源:《戏剧之家》2013年第4期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