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平
近期,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一个左手握鼓、右手持棒的说唱俑穿越千年而来,他手舞足蹈、谈笑风生。鲜有人知的是,这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出土于东汉崖墓。汉代,此类说唱表演在民间盛行,这些表演者被称为“徘优”,以多样的滑稽戏表演反映现实、再现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说唱艺术因其表演的现场感、口语化与贴近性,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的娱乐方式,千百年来活跃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和城镇的地摊茶社。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300余种不同形式的说唱伎艺一度活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说唱艺术自然生长,形成本土表达。正在播出的《中国新说唱》便立足这一视角,尝试解读中国特质的说唱艺术,在回归中创新,在创新中阐释传统。
对于一档面向年轻人的音乐节目,“说唱”本身便能够负载意涵丰富的“中国风”。节目的主题曲《天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年轻人喜爱的曲风相融合,节目中的音乐表达也逐步勾勒出中国自己的“说唱”艺术样貌:既有对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有将今天的社会生活融入创作展开的态度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说唱艺术因为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而有所区隔。既有源泉所在,就要立足传统、回应当下。较之西方说唱文化中带有的反叛精神符号元素,中国的说唱文化不应偏离自身轨道,更要面向自己的传统、形塑自己的面貌。“击鼓说唱俑”的历史,为今天的中国说唱艺术找到了佐证。
艺术表达样式没有高下之分,说唱艺术同样能够产出精品力作。然而,我们不可忽视内嵌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尊重传统、推陈出新。“传统”不是艺术表达中“拿来”即可的素材,聚焦传统文化的创作更需审慎地对视传统、理解传统,只有更准确、深入地体察传统文化,才能有所创新。以传统入题进行内容创新,是当前艺术创作常常采用的手法。在影视艺术领域,悠久中华文化孕育的“传统”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电影《百鸟朝凤》着眼于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手艺人的坚守和追求化作今天对工匠精神的再认识。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国学小名士》则用当下的话语观照传统文化,让传统“活”了起来。
“击鼓说唱俑”在前,只有深入理解历史演进的文化构造,才能知悉今天的艺术创新应当遵循何种路径。从东汉至今,作为传统文化元素之一的“说唱”不停吸收各类文化元素,在变迁中积聚力量。《中国新说唱》从中汲取养分,生成一次有益的本土化探索:当“传统”与创作关联时,我们既要从“传统”中寻求底气,也要着眼创新,让说唱艺术有更中国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路径明确了,才能在文化自信的路上不迷失、不走偏。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