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引航阅读 > 热点关注
莫让伪现实剧作搅浑市场
2018-07-12   来源:      [ ]

何天平


  时值中国电视剧60年,在这一节点上,《美好生活》《莫斯科行动》《归去来》等一批精品电视剧力作涌现,成为打造“现实主义回归年”的重要注脚。今年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中指出,要加快新时代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其中,充分开掘现实主义创作的内涵与活力,不仅构成电视剧创作创新的基本底色,也反映着市场与观众高度的审美期待。

  从现实题材创作到现实主义创作,今天的主流市场已经洞悉了这一方法论层面的延展,并据此形成更多创新实践;但现实主义创作也并非无根之水,总有创作者投机“利用”概念,让不少伪现实创作有了滋生空间,值得警惕。

  一种显着状况是打着“现实主义”的旗号鼓吹非现实性的生活生存逻辑。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现实主义”应成为其观照社会现实和社会情感的重要线索。然而,部分剧集不但没让“现实”落地,反而无限放大对现实的想象性生产,消解其精神内核。“行业剧不行业”是典型代表,某部在题材上聚焦新兴职业的电视剧,原本立意可圈可点。然而,在着眼谈判专家的职场叙事中,专业性和社会性的呈现仅仅沦为点缀,光怪陆离的奢华生活与模板化的爱情桥段成为主调,厚厚的偶像滤镜遮蔽了对职场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直观再现;不久前引发争议的某“图鉴”系列剧,过度符号化当代女性的都市生存,将人性困境解构为物质困境,异化其现实刺痛感。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都市剧对此类叙事模式的“自我复制”渐成气候,甚至由此为其立意构建觅得合理性,悬浮于时代。

  另一种状况是过度异化“现实主义”的创作标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驱动下,现实主义已经成为当前打造精品电视剧的重要标准之一。并非只有现实题材要“现实主义”,历史剧、古装剧、年代剧等不属于当代的故事,个中传达的精神风貌、价值内核也应当能够充分观照当代。换言之,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关键的理念和手法,普遍适用于各类剧集文本的创作之中,这折射出电视剧能够持续保有“国民基础”的生命力。一个反例在于,某古装偶像剧背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着尊重历史的旗号讲述了一个内核空洞、虚无于历史的故事,在穿越、玛丽苏等常见套路戏码中模糊了古装剧历史叙事的美学价值。无独有偶,大量源自网文改编的此类剧集频频涌现,徒有“偶像”,没有“历史”,都值得创作者反思。

  “现实主义”大潮下仍有大量伪现实剧作泛滥,究其原因,创作和市场的一体两面皆需深省。一方面,创作环境的趋利心理不断壮大,对内容变现能力的过度追逐使得艺术标准需在极大程度上匹配资本的需要,电视剧创作时常沦为一种快餐式生产,部分创作者对创作本身的曲解背离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价值;另一方面,资本神话的缔结也为影视市场创造了诸多泡沫。作为标准的“现实主义”,时常成为迎合主管部门的投机策略,或成为强化作品市场效益的公关托辞。大量作品在宣传中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实则还是明星流量加持、IP加持之下的悬浮剧成色。最终带来的后果,不仅会动摇经由60年发展所养成的国剧内容根基,更会对当前整个电视剧生态造成信任危机。

  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应当有力度、有热气、有反思。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探讨当代都市家庭,以80后婚恋观和具有矛盾显着性的家庭婆媳关系切入,提炼生活本质、洞察社会变化、展现时代风貌;去年热播的《急诊科医生》,将行业叙事落到实处,社会观察充分,收获诸多好评。执导该剧的郑晓龙导演,坚持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来创作,因而持续产出了大量精品国剧。

  现实主义并非是对现实的某种概念化图解,它意味着创作要遵循最大程度的本质真实,对待现实持有客观审慎的立场,既不过度亲近,也不一味疏离。鼓励现实主义创作无疑是当前电视剧发展的积极方向,但更要警惕打着现实旗号的“悬浮”创作受到资本侵蚀异化市场。

  电视剧的生产、流通与传播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在源头产生的“伪现实”思维,可能影响的是整个产业秩序的健康生态,构成不可逆的发展危机。我们需要厘清真伪“现实主义”的边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匠人精神打造更多现实主义力作;另一方面,也要正确认识这一创作理念的要求,不要让“现实主义”仅仅成为构建市场影响力的政策红利,否则最终搅浑的也会是市场本身。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7月12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