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森
拍摄关于将军农民甘祖昌的电视剧是一个难题。一般来讲,英模剧具有纪实性,拍摄之前,英雄已经得到广泛宣传,公众对英雄形成相对固化的印象,一旦作品偏离这种印象,就会让人感到不真实。题材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如何把握虚构的尺度,成为英模剧创作最大的难点。电视剧《初心》以大胆的艺术创新克服了这种难度。主创团队以诚意讲好故事,拍出了一部具有一定突破和典范意义的作品。
《初心》赖以打动人心的,是强烈的真实感。作品没有把重心放在展示甘祖昌的事迹上,也没有放在他从将军到农民的巨大变化上,而是始终放在表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上,以强烈的生活质感为基础,用大量意趣盎然的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内心真实。
“不忘初心”是对甘祖昌精神最凝练最准确的概括。这个“初心”,用甘祖昌自己的话说,就是“让老百姓能吃饱肚子,能过上好日子”。放弃高位不容易,放弃高位之后仍然心系百姓更加不容易。任凭时代风云变幻,他的内心始终如一。
甘祖昌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有着农民的直爽和质朴,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不占国家的便宜。他的精神世界非常纯净。这种纯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让人物可敬可爱。他又有些保守,有些固执,有时会自作主张,不太顾及别人的感受,对身边的人总是采取命令的方式。主创团队没有把甘祖昌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表现他的性格弱点,并把这种弱点变成特点,进而升华为艺术的亮点。
作品的真实性也来自人物与环境的内在统一。有的英模剧的问题是人物与环境脱节、崇高精神与日常生活脱节,结果是过度的理想化,使人物形象失真。但在《初心》里,甘祖昌与他周围的社会环境浑然一体,他的“初心”就扎根在生活中。对农民和土地的热爱是他思想产生的土壤,甘家的祖训是他的文化渊源,人民军队的培养是他高尚品质的根基。甘祖昌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农民中的一分子。他深深懂得农民的疾苦,说话做事总是采用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即便对一些村民的保守和自私,也总以耐心和独特的方式来化解。
更重要的是,在这部作品中,甘祖昌周围的人也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不是附属和陪衬。有一些作品为了让英雄显得高大,常常把其家人放到英雄的对立面,这是不可取的。反观《初心》,我们既可以看到甘祖昌精神上的强大感召力,又可以看到他与家人价值取向的差异。比如,知识分子出身的龚全珍会恪守自己的尊严,坚持“我有我的抱负、我的理想”。同样,锦荣、平荣也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与甘祖昌的分歧,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进行判断。正是由于写出了人物之间这种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剧中的夫妻情、父子情、父女情才会显得真切动人。
电视剧需要戏剧性,而真实生活不可能那么富有戏剧性,因此,戏剧动力不足就成为困扰英模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的矛盾?《初心》创作团队的做法是从人物性格和状态出发构建冲突,用人物动机的冲突推动剧情,真正做到了“事信而不诞”“情深而不诡”。
剧中大胆虚构了李保山这样一个反派人物,用他的蜕变一步步为甘祖昌设置障碍。这种设计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的。李保山是个孝子,母亲的死使他无法原谅甘祖昌父子。主创团队利用这个情节点,把他的性格推向极致,使剧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事情败露后,李保山为保住儿子上大学的资格,让儿子检举自己,面对组织调查时独自承担了所有责任,这些都表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但《初心》的主创团队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这就是在极端化的戏剧冲突中融入浓厚的情感成分。甘祖昌在李保山入狱后去探望,为李保山的回归留下伏笔,结尾处甘祖昌见到久别的李保山,抡起拐杖狠狠揍了他一顿,然后又紧紧抱住了他。这里有对他不争气的愤怒,有对他回归的欣慰,更有兄弟情、战友情在积聚多年之后的迸发。这样富有意蕴的细节不仅可以用李保山的蜕变来反衬甘祖昌的精神境界,而且通过贯穿始终的战友情,使甘祖昌的形象更加饱满。
一部英模剧的成功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一个是它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初心》真实还原了英雄的性格和气质,又不是简单的还原,而是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发现英雄,寻找英雄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关联点。当然,其中也免不了讲些儿女情长和家长里短,但作品不是局限于此,而是透过人与人的关系来讲人与时代的关系,令人信服地解释了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甘祖昌这样的人物。它写的是过去的英雄,但要解决的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故事是过去的,但人物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是《初心》为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提供的重要启示。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