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引航阅读 > 热点关注
信,是有温度的
2018-04-09   来源:      [ ]

高昌


  清明期间,怀着肃穆的情感观看了央视《信中国》节目的“特别加长版”。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心声,带着铿锵的节奏和滚烫的激情,回荡在薄寒的天气里,每一个字都像火蝴蝶一样灿烂而又美丽。这个节目艺术地展现了从1921年至今的众多共产党员的书信,有伟人、名人的笔迹,也有普通党员的声音。充满传奇色彩和人性光芒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报国情怀,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深刻感动和巨大震撼。一颗颗澄澈而温暖的心、一个个真实而丰满的生动形象,带来的不仅仅是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同时也唤起我内心深处对于手写书信的许多怀念和回想。

  秦观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里的尺素,就是书信的别称。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里的雁字,也是用来暗指书信的。古人借助书信来沟通心灵、交流情感和传递讯息。那些手写的家信、情书、柬帖等等,带着温度和情谊,非常动人。连雁字、鱼书、尺素、书翰、手札、鸿雁、寸楮等等别称,也充满文化色彩,典雅优美,别具一格。

  我们知道,写信有一些特别的讲究,比如称呼、敬语、问候语及措词要适合特定的收信人,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固定格式,要选用整洁的信纸或稿纸,字迹也要书写得正确、工整和清楚,另外还不能选用红色的笔墨,因为红色的信代表不敬或绝交。这些特别的讲究,代表着一种特别的诚恳、特别的真挚、特别的庄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就中家在蓬山下,一日堪凭两寄书”“别后黄花两度残,天涯彼此寄书难。几行雁字斜阳里,聊当平安一纸看”等等诗句,抒发了前人对书信的种种特殊情感。“信”,是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用于人际交往的应用文书。杜甫为什么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家书捎来的是亲人的深情和平安的讯息啊。手写的墨迹使普通的信笺有了动人的芬芳,有了“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滚烫的情怀。沈从文先生和朱生豪先生的情书,近来在书市颇受欢迎。沈从文先生说:“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朱生豪先生说:“你的来信如同续命汤一样,今天我算是活过来了,但明天我又要死去四分之一,后天又将成为半死半活的状态,再后天死去四分之三,再后天死去八分之七……等等,直至你再来信,如果你一直不来信,我也不会完全死完,第六天死去十六分之十五,第七天死去三十二分之三十一,第八天死去六十四分之六十三,如是等等,我的算学好不好?”这样一笔一画、一字一句书写出来的情书,承载着的是多么美丽的情感啊。

  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电话、手机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手写的书信则渐渐少了起来。人们当然可以通过视频、电邮、短信、微信等等现代方式沟通交流,但是手写书信的使用,则越来越稀缺了。一纸鱼书,纸短情长。见字如面,收信如心。倘若有时间,我还是建议读者朋友们不妨拿起纸笔,给亲友写上一两封手写的书信。现代通信工具虽然便捷和通畅,但是总觉得少了一点手写书信的温度和气息。不能让书信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我们的手中慢慢消失啊。

“记着给家里写信……”过去每次离家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叮咛我。但是近年来,我却很少给亲人和朋友们写信,也很少接到亲友们的来信了。数点一下,我接到的最近的书信,也只有母亲写来的一些文字了。忙忙碌碌的各位亲,谁还有空给我写信?只在这纸叠的花园里,母亲寄给我一片温馨。读着开头亲切的呼唤,我读出她春天的眼神。就像走在雪花里的阳光,摇摇晃晃暖透我的心。继续读她的各种叮咛,我读出她热切的表情。就像永远沉重的夜空,挤满了思念的星星。最后读那慈爱的落款,我又读出了她的白发。在秋风里疲倦地飘扬,像老槐树纷飞的落花。母亲的信就像温暖的手,静静地抚摩着我的双肩。那沾满深情的手掌啊,一伸开就是最美的诗篇……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8年4月9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