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祥
《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王尚文 郭初阳 颜炼军 着 东方出版社 2016.10
意大利百科全书式学者艾柯有言:一个阅读的人实际上相当于一千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记忆的重温。而人类记忆的载体从口耳相传的肉身记忆,到以石头刻画、金属铭文、泥版刻写为主的矿物记忆,到以纸莎草纸、竹简木牍、丝帛纸张为主的植物记忆,一直到今天再次以硬件软件为主的矿物记忆,乃至以虚拟环境中的云数据库为主的虚拟记忆。记忆的数量则经历了算术级别到几何级别,直到今天的指数级别。
人类文明的记忆库蔚为大观。而每一个个体从呱呱坠地到成长发育,将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相依相伴,也将经历从鸿蒙初开到茅塞顿开。面对如此无尽藏的人类记忆,每个人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弱水三千,舀取哪一瓢去饮用呢?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赖以存在的外在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精神意义上的生命需要哪些要素,才能确保一个人元气淋漓、精神健旺呢?才能在时间、哲学、社会政治意义上,成为一个具备现代精神和时代气息的现代人呢?
思想发育
四十六元素支撑现代精神谱系
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通过所编的《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告诉我们,一个思想发育完善的现代人,精神谱系里应该有四十六种元素。这四十六种元素是支撑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大厦的支柱,引领我们摆脱蒙昧、驱散黑暗、走向开化。
门捷列夫绘制元素周期表,为我们揭示出无穷无尽的宇宙、无尽藏的物质世界,实际上也就是由118种元素组成。据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数据储量就达到8.61ZB(8.61万亿GB)。海量的信息一方面会让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会让人迷失在泡沫化、碎片化、无意义化的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无力自拔。有鉴于此,《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抽绎出人类精神世界的基本要素有四十六种:自爱、自知、自信、自省、自胜、良知……四十六个方面涵盖了立身行事、自我意识、自省意识、公德私德、人性本源、人情伦理、科学理性、独立思考、政治(社会)原理、行为准则、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归纳也许有生搬硬套之嫌,但大体可以说明编者意图所在。
全书的体例十分严整:从“自爱·第一”到“幽默·第四十六”排序方式,似有《世说新语》标举风流的流风遗韵;每一课由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部分构成,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与为一;“三部分相互阐释、相互补充、相互激荡,庶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典论述、故事、诗歌三部分的来源,体现了探幽索隐、广采博取的特点。有一组统计数据:经典论述中出自汉语的有55则,外语类有53则;古代67则,现代41则。故事中汉语17则,外语32则;古代11则,现代38则。诗歌中汉语7首,外语39首;古代17首,现代29首。总体来看,汉语共79则,外语共124则;古代95则,现代108则。这个统计看似琐碎,实可见出编者的用心:既有对汉语经典的阐释,又有对外来文明的借鉴;既有古代典籍的赓续传承,又有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推陈出新;既有立足本位的价值理念,又有胸中有丘壑的开阔胸襟。
器局沛然
让人理直气壮地热爱这大地
愈见愈奇、独具匠心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这里不妨以耳熟能详的一个话题“祖国·第十七”为例,看看三位编者的独具慧眼。
“经典论述”部分两则中,第一则是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论述:“我们爱国是为爱世界人类,是尽我们一部分发展世界事业的责任。”这一观点把爱国情怀与世界大同、责任意识与人类共同体结合起来,一扫狭隘民族主义的局促逼仄,具有耳目一新之感。第二则是英国当代文学家C.S.刘易斯的论述:“国家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增进、保护人在此生中的平凡的幸福——丈夫和妻子能够在火炉边聊天,三两个朋友能够在酒吧玩飞镖,一个人能够在自己的房间里看书或在自己的花园里掘地,这就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国家倘若不能帮助增添、延长、保护这样的时刻,谈法律、议会、军队、法庭、警察、经济等等都是在浪费时间。”这一论述把宏大话题与生活场景、国家责任与公民福祉、国家存在目的与国家机关职责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政治学理念,重新确立人本主义的至高无上,引发人们思考国家与公民、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不是国民为国家而活,而是国家为国民而存在。
“故事”部分选择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云南腾冲县县长张问德的书信《答田岛书》,并附有日军军官田岛的诱降书。张问德面对日军军官表面文质彬彬、实则杀气腾腾的诡辞,回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并责之以民族苦难、日军罪行、人类尊严、生命可贵的人类体验,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绝好写照。与抗日神剧里手撕鬼子的荒诞不经以及“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回钓鱼岛”之类的狂悖妄言比起来,张问德的书信更有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和器局。
“诗歌”部分选择英国当代诗人奥登的《他效命于远离文化中心的野地》(屠岸译)。这首十四行诗的格律十分严整,采用AAAA AAAA BCD DCB的押韵格式,每节按汉语来算大致有五个音步;全诗选取普通士兵战死沙场的场景,为我们诠释反侵略战争的意义、国家存在目的“使我们的女儿能够理直气壮地热爱这大地;不再受恶狗的欺凌侮辱;更使得有水有山有房屋的地方也能够有人。”
公众启蒙
造就神完气足的现代人
今天,我们在器物文明的选择上,已经能够做到鲁迅曾高呼的“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比如国产手机可以选用飞利浦的显示屏、索尼的摄像头、安卓的系统,然后形成自己的品牌。同理,我们在思想文明上把人类当做一个共同体,分享其他民族所创造的经验,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民族先哲如孔子、苏格拉底、佛陀、犹太先知所关注的终极价值,都具有共同之处。后人可以从中找到契合点,从不同文明中化约出最大公约数。钱钟书有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余英时则说:“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启蒙的道路上,《人之初》“启蒙发覆”,会造就出更多的神完气足的现代人。如康德所言:“公众要启蒙自己,却是很可能的;只要允许他们自由,这还确实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哪怕是在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们中间,也总会发现一些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自己在抛却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就会传播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以及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的那种精神。”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