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出版精品 > 经典重读
《四世同堂》:文学缺憾新故事
2017-12-22   来源:      [ ]

高玉


QQ图片20171222140658

《四世同堂》  老舍 着  东方出版中心  2017.9


文学史中有很多缺憾,每一个缺憾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凄婉,有的悲凉,有的幽默,有的感人,有的是悲剧风格的,有的是喜剧风格的,有的滑稽可笑,有的可悲可叹,有的可歌可泣,很多故事本身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和文学本身一样具有文学性,从而产生一种“缺憾美”,可谓“不幸中的万幸”。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了前80回,这是一种巨大缺憾,但高鄂续写了后40回,虽然不能和曹雪芹的写作相提并论,却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这又多少弥补了曹雪芹的缺憾。卡夫卡的《城堡》没有写完,这是一种缺憾,但按照卡夫卡的遗嘱,这部小说是应该焚毁的,卡夫卡遗嘱执行人布罗德违背了卡夫卡的意愿,不仅没有销毁它,反而把它整理出来公开出版,缺憾反而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莎士比亚是人类至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身世我们知道得很少,这是缺憾,但这种缺憾反而激起了无数人对莎士比亚身世的想象和研究。正如“故事”可以增加风景名胜的文化力量一样,故事也可以增加文学的魅力,缺憾反而会使作品和作家更具有神秘感,反而会丰富作家和作品的内涵,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遗憾和唏嘘有时也是文学意义生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

文学中的缺憾很多,比如有才华的作家英年早逝,某个作品已经完成但却意外丢失从而从人间“蒸发”,某个着名的作家历史上有道德污点或者政治污点,某个天才作家有可能成为伟大作家的但却因为各种原因而走偏了方向,一些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品但我们不知道作者是谁,等等。而老舍的《四世同堂》则是另外一种不完满的文学故事,这是一种新的文学缺憾故事。与老舍的人生不幸相比,与《正红旗下》这部“有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作品”但却只写了8万字相比,《四世同堂》的不完满称得上是幸福的故事了。

老舍的作品手稿,目前我们可以看到三部,一是《骆驼祥子》,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二是《正红旗下》,2015年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三是《四世同堂》,只存前两部,2010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彩印、单面印刷折叠线装,木板套封,12册,非常精美。本人对作家手稿非常有兴趣,收集了很多公开出版的印刷品手稿,在各种作家手稿中,《四世同堂》规格是非常高的,这是由本身的价值决定的。

《骆驼祥子》手稿是完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并不根据“真稿”影印出版的,而是根据复印件影印的,字迹已经比较模糊。原稿共238页,均为方格稿纸,其中第1-37页用的稿纸为“国立山东大学合作社制”稿纸,注“25×20”格。是用钢笔书写的,基本上是行书,最后几页近于行草。第38-78页用的“青岛荒岛书店制”稿纸,注“全页六百字”,是用毛笔书写的,字体和钢笔字体有比较大的差距,或者是别人誊抄的,也可能是因为方格太小,毛笔使用起来不局促,从而字体变形,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老舍之手,和《四世同堂》的手书字体有很大的差别。第79-238页用的是老舍自制的稿纸,稿纸中缝有“舍予稿纸”字样,26×28”格。钢笔书写,行体偶有草书。手稿版采用套色印刷方式,把原稿上的方格以及印刷字全部印成蓝色,增加了逼真性,但总体来说,这个本子不是很美观,主要原因是老舍写作时不是很讲究,包括稿纸不讲究,整洁不讲究,书写也不讲究等,加之是用复印件影印,字迹模糊,影响观感。

《正红旗下》只是一个开头,但手稿没有缺失,是完整的。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应该说是“精制”了。16开本,精装,红色封面缎面,彩印,手稿原大小,纸张也很好,并插入《正红旗下》初次出版时的插图。手稿共164页,用的是“中国作家协会”的稿纸,“25×20”格,钢笔书写,笔头比较粗,蓝色墨水。手稿非常整洁,修改不是很多,如果大的修改就重新抄,或者剪裁沾贴,修改严格地涂成方格。从字迹来看来,老舍书写非常认真,行书,前后高度一致,很少用俗字,大多数都是规范简体字,因为习惯也有少量繁体字。可惜印制不是很清晰,大大影响了手稿的美观性。

而《四世同堂》第一、二部《惶惑》和《偷生》手稿本身,以及保存和印制都称得上是完美。《四世同堂》1944年开始创作,地点是重庆。当时,道林纸已经很普及,用钢笔在方格纸上进行创作是作家们写作的普遍方式,但大后方重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道林纸比较贵,不易得到,老舍选择比较便宜的土纸进行写作,土纸的规格是传统的“十笺”,竖行,又因为土纸是生纸,纸质疏松,钢笔易穿透,且透墨,所以只能用毛笔书写,这反而成就了《惶惑》和《偷生》。当时成墨不是很流行,老舍是自己磨墨,再加之毛笔书写比较慢,这决定了老舍写作《四世同堂》时是一种舒缓的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格调和氛围。现在我们看到,《四世同堂》一、二部手稿非常精美,繁体字,竖写,行书,整洁,毛笔的锋芒和变化使整体书写显得生动、丰富。老舍生前非常珍视这部手稿,写作时,老舍有时要躲防空洞,手稿则是随身带着的。手稿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老舍特别叮嘱责任编辑,不要在上面做出版标记,小说发排之后他就收回手稿,由自己保存。第一、二部先发表,后出版,之后老舍可以说是两部手稿不离身,1946年春,老舍和曹禺等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美国讲学,老舍竟然带着这部手稿到美国,四年之后又带回来。

《四世同堂》的文学故事如果沿着一、二部走,那将是一个完美的方向,但到了第三部《饥荒》却“画风”突变,先是连载不顺,1950年《饥荒》手稿交给周而复,在上海《小说》月刊上连载,最后13章被删掉。连载最后是“全文完”三个字,读者以为老舍就写到这里。二是单行本出版也不顺,各种原因导致最后国内未能出单行本。书没有出版,但手稿却不知所终,一般认为,《饥荒》手稿已毁于60-70年代。

假如故事就到此结束,那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了。但万幸的是,《饥荒》的手稿虽然遗失了,但根据手稿翻译的英文稿却保存在美国,中文《饥荒》最后16章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得知了,但英译文却幸运地保留下来,这多少又有些弥补。这又是一个复杂的故事。《饥荒》是老舍在1946年老舍到美国之后开始写作的,当时《四世同堂》也授权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翻译成英文,译者浦爱德是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老舍是1946年下半年开始写作《饥荒》,大约同时浦爱德开始翻译《惶惑》和《偷生》,1948年7月翻译完毕,之后就根据手稿翻译《饥荒》,1949年2月,《饥荒》老舍写作完毕,8月,浦爱德就翻译完毕。由此也可见浦爱德译稿所依据的是最原始的手稿,后来“《小说》版”《饥荒》也许是根据修改之后的手稿排印的。

但英文版《饥荒》出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的。英文版《四世同堂》(回译为《黄色风暴》)其实是一个删节版,其中《饥荒》原本是36章,出版时压缩为27章,删节的内容有些是老舍同意的,有些是没有经过老舍同意的,有些是译者删的,有些则是出版社删的。其中,最后13节是未在《小说》月刊上发表的内容,80年代中国出版的《四世同堂》“全本”就是把《黄色风暴》最后13章回译而“补齐”的,目前《老舍全集》收录的就是这个版本。

最近,学者、翻译家赵武平先生在美国哈佛施莱辛格图书馆发现了《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全稿,并把最后16章回译成中文,这真是令人欣喜。新补的《四世同堂》最近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称为“完整版”,虽然这和真正的原文的“完整版”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就目前能找到的相关资料来说,这已经是最好、最优的版本了。施莱辛格图书馆藏《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打字稿虽然不能称为“手稿”,但它也是独一无二的,非“机械复制”,非常珍贵。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版本故事,《四世同堂》则是一种新的故事,部分原稿丢失了,但内容却以另外一种文字保存下来,以回译的方式“失而复得”,又使这个悲剧性的故事变得具有喜剧性。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四世同堂》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时,除了终于可以一睹“全貌”以外,这个故事多多少少会增加一些兴味。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视听阅读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