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敬才
《资本论》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编
人民出版社 2004.1
1.解题
马克思思想是学术思想史上的丰碑。任何谈论19世纪以来学术思想史的人,举凡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甚至美学和伦理学,赞成或反对悉听尊便,但要不表示对马克思思想的态度,就像谈论中国传统文化而无视孔夫子和儒家学说的客观存在,定会被认为是外行之举。马克思思想出现于各不相同的生活领域,如政治生活、日常生活和学术生活领域。与此相伴随,马克思原生态思想被打扮为神态各异的思想形象。政治生活领域的马克思思想与阶级、政党和制度的客观需要密切相关,“政治正确”是硬性约束,学人难窥其堂奥。日常生活领域的马克思思想已变为符号和象征,其意谓依各人的见识和好恶而不同。介绍马克思思想的书没有读过一本的人,在日常生活语境中神侃马克思如何如何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学术生活领域的马克思思想是研究对象,依学术规范而来,如作为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马克思。这种研究受社会历史情势直接或间接影响,但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学术语境中的马克思思想。学术语境的马克思思想不是单一体,而是众多思想形象同时并存,稍作归纳便能见到三种马克思思想形象。标签化马克思思想形象。这样的思想形象马克思在世时就已出现。学术功底浅又急于求成的学人把内容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化为“经济决定论”标签随意乱用,马克思无奈又气愤地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直到现在,这种性质的例证仍不鲜见。被妖魔化的马克思思想形象。这样的思想形象常见于铁杆的资产阶级学者笔下,三个大牌经济学家可为例证。凯恩斯说,马克思主义是“病毒”;熊彼特说,马克思主义是“宗教”,马克思是“先知”;哈耶克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最离谱的超级神话”。如此大牌的经济学家说出这么缺乏学术教养的话,可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把他们熏染到多么不辨学术“东西南北”的程度。马克思在写作中使用了八种语言,运用了近20门学科的知识,其文献的学术含金量可见一斑。学术功力浅疏使大牌经济学家无法在学术上与马克思一较高下,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把他妖魔化。双解读主体的马克思思想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不少的中青年学者在叙论马克思思想时以强解读主体的气势出场,如“我认为”“在我看来”和“我发现”等,但真正的解读主体是西方现代当代某位哲学家,阿尔都塞、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是常被依傍的人物。双解读主体同时并存产生了奇异结果,一是中国学者真正解读主体地位的迷失;二是被解读出的马克思思想的真正拥有者是西方现代当代某位哲学家;三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中形成了等级化,西方现当代哲学家是高等级解读主体,中国学者依凭高等级解读主体的观点才感到有底气。这就与学术自信失之交臂了。
如上事实表明,学术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情势不容乐观。在《资本论》出版150周年之际重温马克思原生态思想逻辑,是纪念,也是正本清源的尝试。
2.劳动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一思想体系需要哲学本体论,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但它既不是教科书的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倡说的实践哲学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物质哲学本体论因本体论承诺与认识结果不能统一而夹杂唯心主义成分;实践哲学本体论貌似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实则因违背历史在先原则而无法做到自圆其说。
马克思不是学院化学者,现实关怀贯穿其一生。他所面对的现实是以残酷刻薄显称于世因而屡被后人诟病的“曼彻斯特资本主义”。马克思愤怒于资产阶级学术为私有财产(资本)提供一切,自己则穷毕生精力为劳动提供一切。基于对劳动理解而来的经济学成果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哲学成果是以“建立劳动的统治”为根本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二者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哲学本体论。
劳动哲学本体论是哲学本体论思想史的革命,内容的丰富程度前无古人。其中的本体是“人化的自然界”,具体说是实体、活动、关系和历史的有机统一。这种本体是劳动即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结果。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由社会历史累积而成,劳动过程是主体与客体辩证互动的过程。基于劳动哲学本体论而来的是社会历史的物质生产决定论、劳动人性论、劳动创造历史论、劳动者主权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生成论。
劳动哲学本体论不是玄思冥想的结果,而是经年累月、现实观照和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研究的结晶,它有事实、逻辑和价值三个层面的根据。人类依劳动而来,基于劳动才能生存和发展,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等,皆以劳动成果为前提。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停止劳动一个星期便难以延续,此为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在逻辑层面,“非对象性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才是真正的存在物。对象是主体设定的结果,结果的具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事实和逻辑共同昭示的结果一目了然,站在劳动(者)的立场看待人、社会及其历史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不二途径,这既是科学态度,又是价值立场。
3.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语境中,劳动哲学本体论朝社会历史深层客观基础方向发展,理论成果是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终极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需要进一步研究而没有得到研究的问题是,决定生产力的因素是什么?有哪些?问题的提出与近代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工业革命以降,生产力存在、发展和产生作用的方式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要害是“发明成为一种职业”。这种社会历史情势使科学技术以根本区别于手工工具和个体性经验的形式转化为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具体化是工艺,所以马克思说,工艺学是“完全现代的科学”。工艺学使生产的技术性质和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在表现是劳动素质、劳动效率、劳动状态、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组合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此为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特有现象。
马克思专门、长期和系统地研究工艺学,目的是在社会历史深层客观基础层面弄明白和说清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成果散见于一系列政治经济学文献,有些融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内容于一身的工艺学命题让人击案叫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不同命题内在神蕴的凝炼是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或叫工艺学决定论:“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甚至所有抽象掉这个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社会生活不同因素间层层递进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状态的揭示,由生产力决定论升华为工艺学决定论是已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和发展。
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独特的理论作用。作用一是弥补以往的理论缺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异化理论由于理论张力巨大而被广泛接受且发挥强势的分析作用,但几乎所有论者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初试身手,对劳动异化现象进行历史学、法学和工艺学分析的功夫还没准备停当。缺乏这三种分析的劳动异化理论难以在经验事实和理论逻辑意义上确立起来。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一大进步,用工艺学层面的经验事实证明,劳动异化不仅是“社会真实”,而且还是“工艺真实”。作用二是校正资产阶级学术中占统治地位的片面性观点。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有目共睹。资产阶级学术把这种作用定格化,使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过程的负面影响被掩盖起来。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态度对待这一过程,充分肯定的同时不忘记指出,这一过程对劳动者的压榨和摧残同样是客观事实,即“铁人反对有血有肉的人”。作用三表现于一般性理论层面。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与其他社会因素之间层层递进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这种内在机制。
4.人学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文献中论述人的地方有很多,其中较着名者是人学三段论。这种人学三段论有两种表述形式,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非人——人的复归,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人的依赖时期——物的依赖时期和自由个性发展时期。第一种表述是争论的焦点。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式出版犹如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磅炸弹,论战骤起,激烈异常,你来我往,持续不断。到现在,不同观点之间仍处于“交战”状态。代表性观点有三种。西欧社会民主党人认为,该公式是马克思创造力处于高峰的表现,此后便是衰退过程。苏联人视该公式为思想不成熟的证据,思想成熟后便抛弃了这一公式。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认定人学公式的思想性质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思想发生“断裂”之后的阶级斗争至上论才是科学。
诸家论者强势入场,情绪化的思想状态使他们忽略了对理解马克思思想而言是生命攸关的东西。一是社会历史背景。圈地运动的残酷过程和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使劳动者与生命所系的生产资料彻底分离,生存依赖于资本而非自己的生产资料。二是宏观语境。马克思终生都是在劳动哲学本体论的语境中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语境决定了马克思论述任何问题都基于对劳动的理解,人学公式的灵魂是劳动者及其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和命运。
离开热闹但离马克思思想而去的论战语境,在马克思原生态语境中理解人学公式,极富原创性和扩张力的思想内容就会显现出来。第一,基于劳动哲学本体论检视人及其历史,人的本质是劳动。第二,劳动者处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主体是劳动者,客体是劳动对象,中介物是劳动资料。第三,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规定,此种前提下的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第四,劳动者作为人的本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由于资本的存在和作用而与自己分离,用当时西欧流行的哲学概念表征这种状态是异化。第五,用上述观点看待劳动者与劳动关系的历史,人学三段论的出现顺理成章。原始社会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此种前提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的关系是结合为一,说此时的劳动者是人,没有短理的地方,因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在私有制社会,马克思主要分析和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的劳动者与自己的本质发生分离,说此时的人是非人即被异化的人,同样名正言顺。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公有制的重新建立而使劳动者与劳动重新结合为一,说此时的劳动者是人的复归,逻辑顺畅,无懈可击。第六,马克思表述的准确概括是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第七,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既非纯哲学,也非纯政治经济学,而是哲学的政治经济学化和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化。
在原生态语境中,人学历史唯物主义既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关,也与马克思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有关。资产阶级经济学见物又见人。这里的物是生产力发展的凯歌行进和利润的滚滚而来;这里的人则是资本职能的执行者资本家。作为人的资本家在信仰层面具有神圣性(马克斯·韦伯),在气质层面是英雄本色(熊彼特),在才能层面则具有超人性质(马歇尔)。这种观点的恰当概括是资本人道主义。劳动者呢?他或她只不过是像蒸汽机和马一样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愤怒指斥这种观点是“否定人”和“敌视人”。马克思基于劳动哲学本体论,从主体角度看待劳动者,理论结果是“完整的人”。把“完整的人”历史化,人学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于我们面前。用另一个概念表征这一观点是劳动人道主义。人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灵魂,也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区别开来的标志,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而整个思想体系温暖人心的原因。由此我们才能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人学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无人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