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
《十一种孤独》([美]理查德·耶茨)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
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十一个孤独者的故事,每一个都能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是孤独的人有福了,因为这本书,他们应该能够知道,自己并不孤独。
《十一种孤独》 [美]理查德·耶茨 着 陈新宇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
人们提倡说真话,但谁都知道,有些真话是不能说的。鲁迅说过一个故事:有家刚生了小孩,大家都来恭喜,有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财,有的赞美这孩子有官相,最口舌笨拙的,也祝福声“长命百岁”。唯独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被大家一顿痛打。
理查德·耶茨,也是个会说欠扁之真话的人。他的真话是:“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在他的小说里,孤独并不具备任何诗意、哲思特质,而直接是灰暗的生活常态,人物在这种孤独之中形象卑微,举动笨拙,毫无出路可言,对于读者,所能拥有的阅读感受,也是一种惨淡无希望之旅。
作家本人大半生从事艰辛困顿的写作,短暂走红,又陷入长久的被遗忘。妻女离开了他,长久以来独自生活,白天疯狂写作,晚上烂醉如泥。一生如笔下的故事般凄清。
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拥有包括冯内古特在内的一大批作家拥趸。他的写作技巧是超卓的,因此,更需要读者在翻阅中保持勇气。关于普通人生活里的种种失意,失落,惨被孤立,遭受羞辱……一开始,你会随着他简洁、细腻入微因而极其富有现场感的叙述,对此心领神会,似曾相识,然后下意识地想要转开视线,合上书脊,预感到会发生什么,就是自己也经历过并极力想遮掩遗忘掉的那一切。他的人物形象太鲜明太亲切,就像读者自己,谁也不想眼睁睁看着他们出丑,站在那儿像个傻瓜,强装镇静,其实羞愧难当,不知所措,无能掩饰的渺小可怜。
产生共鸣,当然是人们热爱一部作品的原因,但仅此不能满足,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人生的修订,希望为平淡的生活收获指导和救赎意义,得到心的慰藉。
然而在理查德·耶茨这里,读者的指望成为泡影。他只会让你重温焦虑,重回那昏暗拥挤的生活巢穴。比如这本《十一种孤独》。
十一种孤独的人生。被同学们排斥在外的转学生,为了获得认同编造荒唐的谎言,而唯一试图对这孩子给予关怀的女老师,小心翼翼费尽心思,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一腔怨气,只好用污言秽语和色情画来回报她。这第一个故事就令人深感世事无奈,童年时期已让人无路可逃。
下面每个故事里,都有一颗企望获得社会认同,摆脱孤独的心灵在苦苦挣扎,具备传统硬汉风范却又被同僚排挤被学员抵触的军官;刚刚走进婚姻就面临隔膜各自强行忍耐的年轻夫妻;在妻子与同事那里都找不到一点尊重,到酒吧又被女孩冷落的前二战机枪手……
人是社会的人,只要生活在社会,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愿望,也能把人在某个时刻抛入这难堪境地。这是社会的冷酷,但也未必不出自人物本身的残缺:智力与情商的平庸,外貌或出身背景甚至仅仅是偶尔染上的肺结核病……这里的悲剧,有古希腊式的绝望感,但缺少古希腊的崇高精神,只是庸常的绝望。
优秀作家必须是残忍的,可残忍得如此不留余地,如此“自然主义”是否过分?
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小理查德·耶茨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每当面临饥饿难耐或被人轰走的时刻,母亲就会对着孩子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中的句子。酗酒落魄的母亲,对生活有自欺欺人的理想,像使用过度的安慰剂,令人厌恶而难堪。
童年时代的往事,是不是让作家对于所有关于人生的粉饰,包括“希望”,都产生了反感?不能确定。但这个细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关于创作风格的偏执。他说,他对成功不感兴趣,他喜欢写“失败”。
于“失败”之中,更可以看出存在于灵魂深处的激情,哪怕它隐藏得如此之深。犹记得在成名作《革命之路》中,理查德·耶茨揭穿了“美国梦”的虚妄,中产阶级甜蜜生活背后的空洞,人们深感焦虑,却又找不到出路,“革命之路”,只是一条道路的名字而已,毫无指导意义。
“你要搞到房子,就得找一份工作,如果你要搞到很好的房子,一个甜美的家,那你就得找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这就是98.9%以上的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就是问题所在,新一代的人,已经背离了梦想与开拓的传统,在同一化的安稳生活追求中泯灭了个性,他们的孤独,他们的焦虑,自然也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在乏味的人生中,受挫而又茫然地走下去。
《十一种孤独》中,这种关于真相的记录,更加尖锐,毫不体谅与同情,更难看到我们想要的“希望”。
但如果你能从疲惫不知所已的步伐中停下来,环顾四周,也未必没有一些特别的:《乔迪撞大运》中,瑞斯军士隐在夜色深处沉默如石的身影,《旧的不去》中,与世隔绝的肺病隔离病区中的前大兵们,在圣诞夜装扮滑稽,大笑喊着祝福的话语,跳过一间间被死亡笼罩着的病房……
令人于悲凉中突起肃然之情的细节,几乎都来源于经历过真实战场的军人。或者,作者想说的是:生活如同一场看不到终结之日的战争,生存下来,是需要用孤决的勇气去作战的。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种激烈渴望,年复一年在贫穷与孤独中写作着的理查德·耶茨,也有着这种硬汉子的骄傲。
所以,不必下意识逃避他的冷酷书写。写下这么多庸常看似无药可救的孤独,塑造这么多愚钝可笑的角色,并非出于恶意或绝望。
他揭露真相,也许只是在寻找转机,书写孤独,正是他征服孤独的不二法门。
来源:朗读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5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