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央精神 总局要闻 代表声音 会议解读 热点评论 图片选登 视频播报 最新动态 特色活动 通知公告 感言心得 主题创作 五年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工作取得的成绩
2017-10-17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电影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砥砺前行,锐意进取,打造精品,攀登高峰,电影的发展繁荣取得实质性巨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亮点。

  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电影界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为引领,坚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电影创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中国梦主题,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上取得明显成效。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百团大战》,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勇士》,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歌颂普通中国人追求梦想的《中国合伙人》,重述红色经典、生动张扬主流精神的《智取威虎山》,深入思考生态文明的意义与价值,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狼图腾》;彰显中国执法力量维护正义的《湄公河行动》;回顾建军光辉历史的《建军大业》;以高规格工业化制作有力地激发起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战狼2》等。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正在组织拍摄的《十八洞村》《红海行动》《空天猎》《我们的田野》等重点现实题材影片,形象化表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紧扣时代主题和发展脉搏,赢得更广泛的关注。

  面对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进口电影的压力与挑战,我们深入推进电影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将“提质增效”作为关键任务,不断巩固和完善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创作生产格局,拍摄出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如2012年末中小成本喜剧影片《人再冏途之泰冏》,首次将单部国产影片票房推升至10亿元以上,并成为推动中泰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事件。2015年暑期档,合家欢影片《捉妖记》掀起观影热潮,凭借精彩叙事和高工业技术规格赢得观众们的由衷喜爱。2017年暑期档,《战狼2》吸引了1.4亿人次观众走进影院,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票房纪录。《白日焰火》《百鸟朝凤》等艺术电影体现了中国电影不竭的创新活力,丰富和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观影选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等动画电影,秉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引发了难能可贵的“自来水”现象,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新发展开拓了路径。今年以来,又相继涌现出《非凡任务》《嫌疑人X的献身》《拆弹专家》《记忆大师》《喜欢你》《悟空传》《侠盗联盟》等优秀影片,收获观众广泛赞誉,取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二、激发创新活力,培养优秀人才

  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激活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电影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和激发。传统国有电影企业在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中,重新焕发了创作生产动能,中影、上影等国有龙头企业已经成功上市;新兴民营电影企业大规模涌现,已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万达、华谊、光线、博纳、乐视等大型民营公司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始尝试跨国经营;新型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电影制作机构,催生出“互联网+电影”的丰富业态。据统计,我国电影创作生产领域的投资主体已接近2000家,有持续出品能力和专业型趋强的投资主体超过500家,有力改变了新世纪初期以国有电影企业为基本主体的单一模式,电影投资格局显着优化。2012年至2016年,平均每年生产故事影片700余部,2016年772部,2017年截止8月底达到578部,故事影片产量稳居世界前三甲。

  电影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方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电影构建优秀人才梯队。包括联合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推进剧本孵化计划;面向九所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优秀青年电影剧作计划”已实施8届,引导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进入电影编剧队伍;完善对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青葱计划”的扶持方式,助推选拔导演人才;与好莱坞的迪士尼、福斯、派拉蒙等大公司合作开展境外培训,推选优秀的青年编剧、导演、制片人进修深造,为青年人才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先进经验创造机会。

  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青年电影人才相继脱颖而出,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新制片人、新的技术专家逐步挑起电影创作生产的重担,被称为中国电影新力量。《人再冏途之泰冏》《战狼1、2》《北京遇上西雅图》《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高票房国产影片均为新生代电影作品,并已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地位;《捉妖记》不仅大范围地运用数码特效,而且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趣味相嫁接;《滚蛋吧!肿瘤君》尝试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理念与新型电影语言相结合,传达出一种独特、积极的人生态度;《煎饼侠》、《夏洛特烦恼》等影片在“跨界”主创人员富于新意的创作中让夸张的喜剧融入了现实思考和平民情感;《战狼1、2》充满阳刚气质和爱国激情,体现出创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众多青年导演通过鲜明的特色形成自我品牌,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市场的期待。电影创作新力量的出现,带来电影形态、类型与话语方式的新变革,带来电影投融资模式的新尝试,带来媒介融合与人才跨界的新可能,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积累下最可贵的人才资源。

  三、市场增长迅猛,影院建设红火

  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市场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电影年度票房以平均每年净增一百亿元的速度攀升,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2016年全国总票房492.8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88.66%;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3.72亿,比2012年增长了194.42%,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0.35%和30.99%。自2012年开始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且与美国市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市场为美国的25%,是第三大市场(日本)的1.125倍;2016年则分别达到70%和3.3倍。中国电影市场在赶超美国的同时,也在不断拉大与其他国家的距离,2017年截止8月底电影票房达到395.87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550亿元,并有望在十三五末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与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相伴随的是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2016年底我国银幕数为41179块,相比于2012年底的13118块增长了2.1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11%,平均每天新增19块银幕,超越美国成为银幕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8月底,我国银幕数达到47773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从市场容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并有望在今年底突破5万块。在影院建设上,我们坚持高端高点定位,坚定不移地推动现代化多厅影院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数字化放映应用,使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其中3D银幕数达到41582块,占总银幕数的87%。此外,我们还着力开展新一代高规格影院建设,推动IMAX、中国巨幕、ALPD激光放映、中国多维声、杜比影厅等技术的应用,在放映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位置。目前巨型银幕(包括中国巨幕和IMAX)总数已达687块,其规模为世界第一。

  借鉴基本公共服务的理念,我们确立了放映市场布局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2015年,我国实现了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目前县级影院银幕数已达18631块,占总数的39%,影院建设在大中小城市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四、改革不断深化,搭稳四梁八柱

  一是法规政策日趋完善。《电影产业促进法》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到法律规定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和升华电影产业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用法治手段规范和解决电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电影产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

  二是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准入门槛,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形成以国有电影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崭新产业格局。从电影创作生产到宣传发行放映,以及影院基础设施建设,电影产业上中下游均涌入大量新生力量,使中国电影从“资本贫血”“资源短缺”转变为“资本充裕”“资源丰富”,电影大国框架迅速形成,强国梦想蓄势待发。

  三是中外电影合作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内地与香港、台湾地区已从最初的资本合作走向创意、人才、资源共享的全方位深度融合。香港电影人才的内地化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华语电影界力量整合已落地完成。目前正在积极拓展以中亚、中美、中欧为重点的国际性广泛合作。

  四是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功能得到有效协调,既突出了中国电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要求,又推动中国电影在多样化繁荣、现代性拓展上的不断进步。

  五是坚持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提高。电影界以开放思维应对中美电影谈判,于2016年将进口分帐影片的配额由原来的20部提高至34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开放市场进行试水和自我加压测试。2016年进口影片达到102部,最终国产影片份额为58.33%,美国影片仅占33%。中国电影为世界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确立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有效的模式、策略和方法。

  六是“互联网+电影”的新业态已经领先全球,为产业发展创新新的机遇。2016年互联网售票比例为76%,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票价上涨,有效扩大了观影人次,基于此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功能,也为电影业发展提供了切实可循的数据结论和策略建议。同时,“互联网+电影”还体现在网络IP丰富创意来源、互联网企业参与创投、运用社交网络开展电影营销、在线开发和销售电影衍生品等多个方面。

  七是着力发展自主电影技术品牌和工业体系。中国巨幕、ALPD激光放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中国巨幕经过近6年的升级优化,已经在全国布局220多家巨幕影厅,并成功出口国际市场,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中影光峰依托领先的激光光源技术,已对全球4000余台数字放映设备完成改造,为观众打造极致的观影体验。还有“中国多维声”还音系统、芜湖影星银幕等,都成为民族电影工业的响亮品牌。此外中影数字电影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等,均为电影创作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服务保障。

  五、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公益服务惠及百姓

  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呈现出新的亮点和特征。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为38.25亿元,是2012年的3.6倍。其中2016年启动的“中国电影,普天同映”中国电影全球发行平台,发行渠道逐步遍及北美、大洋洲、东盟、欧洲的数十个国家,同时建立了全球数字及电视媒体的版权分销渠道,实现了多部国产影片的海外规模性发行。

  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配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我们着力打造中美、中俄、中英、中法、中加、中澳、中新、中日、中国—东盟十国、中国—中东欧十六国等十大品牌电影节,积极发挥电影作为“文化大使”的独特作用,推动外交和外宣工作。与此同时,在国际重要电影节展中,“聚焦中国”渐成热潮。仅2016年十余个国际电影节给予中国“主宾国”待遇。2017年在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安纳西电影节上,中国作为唯一“主宾国”出席,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外合拍电影模式逐渐发展成熟,我国已同18个国家签署了合拍协议。中国电影界还与美国好莱坞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密切、畅通的合作渠道,多个以我为主的合拍项目正在酝酿筹备中,中国文化从“借船出海”到“联合舰队”,再到“自主驰骋,扬帆远航”,呈现越来越多的亮点。如影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北美市场一周票房突破1200万美元,不仅超出预期,还超过了中国本土票房,成绩令人欣慰。同时借助外国优质资源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我们重点探索实践的路径,已有多位世界知名电影艺术家已经实现和正在参与同中国电影的合作。今年举办的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上,放映了首部金砖国家合拍电影《时间去哪儿了?》,五国优秀导演就同一命题展开艺术想象,充分展现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在电影公益服务方面,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完成了既定目标,提升了服务水平,惠及了农民群众,成效显着。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农村院线245条,社区院线38条,校园院线14条,共计297条,放映队约5万支。近年来全国农村年均订购电影超过800万场,观众人次保持在10亿以上,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共服务目标。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目前我们正在浙江省开展试点,在300多个具备条件的乡镇建设影院,探索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的优化升级模式。待试点经验成熟之后,还将向全国推广,逐步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由室外向室内、由流动向固定的转变,显着改善现有观影条件,提升广大农村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文化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