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听阅读 > 出版精品 > 新书点评
《金钱与好的生活》:凯恩斯的“乌托邦”
2016-11-30   来源:      [ ]

禾刀


金钱与好的生活

《金钱与好的生活》 [英]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爱德华·斯基德尔斯基 着 中信出版集团 2016.9


  美国新一届总统选举尘埃初定,竞选双方曾围绕经济增长话题激烈交锋。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对经济增长尚且如此期待,其他国家自不待言,问题由此而生:经济增长何时才是个头?增长真能为个人带来幸福吗?

  1930年经济大师凯恩斯曾描绘这样一个乌托邦:“如果资本设备持续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技术效率每年以1%的幅度提高,那么100年后,先进国家的生活标准将是今天的4-8倍,如果没有重大战争和人口的显着增长,人类只需要投入一小部分工作时间——一周15小时,就可以满足全部物质需求。”

  如果凯恩斯是对的,那么,今天那些早甩掉了“解决温饱”的旧帽子、拥有更多物质的人理应过上养尊处优的“幸福”生活。事实并不乐观,“在过去36年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这种增长却压根儿没有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幸福”。无独有偶,美国当代着名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在《24/7: 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 一书中亦有过精辟描述:今天“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20世纪初的人则要睡10个小时”。换句话说,虽然人们的财富增加了,看似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但睡眠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了。为此,乔纳森提出了一个“24/7”现象,即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意即全天候提供服务。而全天候理念的出现,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财源“富矿”。

  凯恩斯描绘的“乌托邦”盛景其实从没有出现过,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发达地区,“过劳死”现象持续增加,其覆盖的人群也不再是中低阶层,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包括精英群体也加入其中。

  增长,增长,还是增长,多年以来,当我们始终抱着增长的坚定信心,“为什么在他(凯恩斯)发表那篇文章的将近100年后,我们大多数人仍在辛苦地工作呢?”

  凯恩斯没有预见到,即便那些在他眼里早就很幸福的人,依然会那么“贪得无厌”。在凯恩斯的幸福逻辑里,幸福是一个定量,所以他觉得“人们对物质的需求总会有满足的一天”,不幸福的人可以借助增长东风最终抵达幸福的彼岸。凯恩斯未能料到的是,在人类迎来机器人乃至智能时代后,大多数人未必就能从中分享到增长成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主流价值”对幸福的阐释同凯恩斯观念一样对增长热情高涨。经济增长是所有国家直面的问题,诺贝尔奖几乎全颁给了增长学家。也因此,刺激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秘诀,结果过度浪费现象司空见惯,节约的优良传统则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对市场经济学家而言,本书显得有些“大逆不道”。回答什么是幸福,本书最终归纳了7项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即健康、安全、尊重、个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友谊、闲暇。作者剔除了增长的中心意义,而是将幸福落到个人内在的精神诉求层面,这并非是对增长的简单排斥,而是想让读者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是否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物质比他人更加丰足,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艳羡与追慕,而是你自己的内在感受。


来源:现代快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8日

更多资讯请登录
旧站回顾:广电 出版